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张子薇
时间:2025-07-03 06:36
长信宫灯 河北博物院供图
冰箱贴、桌摆、小夜灯……河北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形式各异,却都跟一盏闪耀千年的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就是长信宫灯。
1968年,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保定满城汉墓,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中的陪葬品,它是如此与众不同。
长信宫灯造型是一位跪地持灯的汉代年轻宫女,她梳发髻、覆巾帼,身穿广袖长衫,跣足跪坐,两臂之间托持一盏带罩铜灯,姿态恭谨而优雅。与其他青铜器物所展现出的神秘厚重不同,长信宫灯将汉代宫女的日常姿态定格在灯具之上,显得轻巧华丽,优雅灵动。
这盏灯,还藏着汉代的环保“黑科技”。河北博物院研究馆员陈静望着优雅的宫灯,向记者道出奥秘。汉代灯具多以动物油脂为照明燃料,燃烧时烟尘较大,往往使室内空气污浊、烟雾弥漫、气味刺鼻。长信宫灯却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你瞧,玄机就藏在那里”,陈静指着宫女右臂宽大的袖管说。宫女左手从底部持灯,右臂在上方看似是挡风,实际上是导烟管。这一结构设计,使得灯烛点燃后产生的烟,并不会直接散发到宫殿里,而是随着热空气的推动徐徐上升,进入宫女袖管,再沿袖管导入宫女体内,以保持室内的清洁。
那灯具内的烟尘污渍,又该如何清理呢?陈静介绍,这盏灯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头部、身体、袖管、弧形屏板、灯盘、灯座,每部分皆可简便拆解重装,这样一来,挪动宫灯、清理灯灰都非常方便。
古人的巧思不止于此,这盏灯的灯罩由两块弧形平板组成,合拢后为圆形,镶嵌于灯盘的凹槽之中,其中一片可左右推动,这样,灯的光照度和照射方向就可以随意调节,宛如两千年前的一盏“智能台灯”。造型轻巧华丽、设计巧妙环保的长信宫灯,其跨越时空的美学与智慧,不仅在当代文创中化作万千气象,更辉映于全球瞩目的国际舞台。它,还是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创意来源。
荧荧烛火,巧思熠熠。从汉代宫廷的匠心,到冬奥圣火的接力,长信宫灯诉说着中华文明不朽的创新精神与卓绝的工艺技术,烛照着一个民族对美与光明的永恒追求。
(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 通讯员 苑潇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