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编:薛晓岩
时间:2025-07-09 11:07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是晋察冀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如今,这里的人们赓续红色血脉,书写着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今天,阜平的窑洞依然默默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随着暑期的到来,阜平的红色旅游不断升温。在阜平城南庄村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上千件珍贵文物讲述着当年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1、抗日根据地
涌现“滩地英雄”
抗战时期,以阜平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华北抗战及全国持久抗战的坚强堡垒,在百团大战的硝烟中,根据地军民以血肉之躯牵制大量日军,为全国抗战大局争取了战略空间;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军民对敌作战32000多次,消灭日伪军30多万人。在对敌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中,根据地军民创造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被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讲解员 张玉:这张照片是阜平万名青年集体报名参军,最小的战士只有13岁。抗日战争时期,阜平2万多人参军,5000余人牺牲。这张照片是边区部队开荒种粮,1938年秋季反扫荡之后,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和晋察冀边委会发动群众,掀起了生产建设的热潮,为边区的经济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中间,就涌现出了高阜口村李志清这样的“滩地英雄”。
李志清带着当地群众在洪水过后的沙河河滩上造出150亩新田,整修出900亩良田,在边区群英大会上被选为“滩地英雄”。
2、传承抗战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滩地英雄”李志清的故事就发生在高阜口村,如今踏着前辈足迹,村民们把艰苦奋斗的精神融入乡村振兴,在昔日的荒山土坡上种起了飘香的果林。他们在山坡上开发种植的黄桃,桃园里铺上了水泥路,在层层叠叠梯田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分拣。
河北省阜平县高阜口村党支部书记 李术合:目前发展优质果园400余亩,去年产量超200万斤,线上销售占三成,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相比去年预计增产增收20%。
传承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阜平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党的十八大以来,阜平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实施易地搬迁,让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乡亲们搬进配套完善的安置小区,并通过山区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劣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靠着科学种植、电商销售,昔日的荒山土坡变身为高效林果园。
总台记者 李天雷:这里是阜平县史家寨乡的一家生产芽苗菜的智慧工厂,在这里芽苗菜从种植、管理到采收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它的生长环境也实现了智慧化精准调控。
3、“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
乡村振兴之路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如今,阜平县发展起了食用菌、规模养殖、中药材、手工业、生态旅游等六项富民产业,不少乡镇还建起了智慧车间,农产品从种植、管理到采收都实现了智慧化精准调控,阜平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之路。
2024年,全县旅游接待512.38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综合旅游收入48.67亿元,同比增长65%。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政策,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土坯危房里的乡亲们,如今搬进了宽敞明亮、配套完善的安置小区和崭新民居。
河北省阜平县委副书记、县长 许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让农业“有干头”、让农村“有看头”、让农民“有奔头”。
如今,阜平“四好农村路”通村达户,1300多公里农村公路实现高等级硬化。
工业短板加速补齐,新兴产业集群强势崛起。
特变电工等27家光伏装备龙头企业集聚成势,475万千瓦光伏基地建设如火如荼。
33家中央厨房企业深耕农产品深加工,让田间食材变身“舌尖经济”。
这片承载着革命火种的红色沃土,正以红色精神为内核,驱动产业蝶变跃升,让老区群众共享发展红利,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