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关注河北 | 守好“水脉”建良田

来源:农民日报

责编:崔晓锋

时间:2025-08-07 07:03

守好“水脉”建良田——

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应对气候灾害

《农民日报》2025年8月7日第六版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南佐镇西北街村的蓄水坑塘。

近期,北京、河北等地遭遇持续强降雨,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此次暴雨是否会影响作物生产?高标准农田如何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记者近日走访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元氏县,了解当地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应对气候灾害。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安全管控。石家庄地处太行山山前平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西部山地丘陵,东部平原开阔,西高东低的地势,形成了天然的排水坡度。在该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看来,每年最担心的不是汛期,因为东部平原农田无大面积封闭洼地,雨水可顺着自然坡度快速汇入下游河道,不易形成内涝。

深埋滴灌:智能控水助丰产

8月的玉米田,被太阳烤得发烫,在正定县新安镇西慈亭村,齐肩高的玉米像列阵的士兵,前不久刚接受完暴雨的洗礼,此刻更是挺直腰杆,愈显生机勃勃。“近期虽然降雨量不小,但玉米正好处在拔节期,因此不太受暴雨影响。”正定县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农田建设股股长冯朝阳说。

2024年,正定县投资1461万元在西慈亭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该项目建设面积5000亩。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农业农村局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大田粮食作物的灌溉模式,引进推广了深埋滴灌技术,安装深埋滴灌18套,覆盖面积825亩。冯朝阳介绍:“这项技术的滴灌带埋设在地表以下25~30厘米处,好像地暖一样,均匀布置在耕层以下,灌溉过程中,水肥能通过地埋管道精准输送到作物根部,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以最高的效率为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和营养物质,既不影响田间农机作业,又能最大程度减少水肥无效蒸发。”

“我前几天去内蒙古耍了,农活却是一点没耽误,在手机小程序上点一下,就可以自动浇水,不用人管,非常方便。”西慈亭村种植大户陈翠花性格直爽,提到深埋滴灌技术赞不绝口。“省时、省工、省钱。以前浇水,150亩地怎么也得浇上半个月,现在基本上两天一夜就能浇完一水,而且也不用专人看了,一个小麦季下来,光是人工费用就能节省3万~4万元。”

陈翠花流转的450亩耕地,有150亩应用了该技术。跟记者交流时,她多次表示后悔没有多申报一点。“这些年国家推广耕种管收机械化,就是浇水费劲,现在埋上管子之后,我一个人管理这么大的田块,绰绰有余,手机操作界面也很简单,我小学毕业都能用。”

据相关数据测算,项目区应用深埋滴灌的地块,小麦根系粗壮,抗倒伏,亩均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明显提高。与大水漫灌相比省水50%~70%,节肥20%~35%,省工80%~90%,增产20%以上,有力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

“此外,为了契合农业规模化趋势下的现实需要,应用深埋滴灌技术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投入标准在3000元左右,使用寿命10年以上,非常适合大规模的经营主体。”冯朝阳说。

智能喷灌:精准灌溉惠农户

对元氏县科梁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杜田英来说,今年的降雨算是替她省了一次玉米浇水的工夫。每年的玉米播种期、拔节期,家庭农场的5台卷盘式喷灌机就得齐上阵,完成1000亩地的灌溉工作,如果水压够大,一台机器一天大概能浇20多亩地。但今年,这1000亩被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库,在高效灌溉这件事上,杜田英又有了新选择。

2023年10月,田里玉米刚收完,麦子还未播种时,元氏县赵同乡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就热火朝天地施工了。仅半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智能喷灌铺设、道路修整等工程。施工方负责人张开辉向记者介绍,“这个喷灌设备有手动式和智能式两种,一种是开阀门启动,另一种农户可以直接在手机上操作,泵站接收到手机上的指令后,水泵开始抽取地下水,先经过除砂机去除杂质,再经管道输送至田间的旋转喷头,一个喷头半径约6米,将水均匀洒在作物根区或叶面,达到预设阈值后,系统自动关停设备,避免水量浪费。”

相比于传统的灌溉方式,卷盘式喷灌机作为一种移动式喷灌,能够省水、省工,但由于种植面积大,对操作人员有技术要求。因此看到赵同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智能喷灌技术,杜田英很心动。“我们有很多集中连片的地块,就很适合应用智能喷灌,统一设置,一键浇水,不用人看,而一些二三十亩地的小地块,就可以用移动式喷灌机,因地制宜,精准灌溉,这样不怕影响别人,又能实现资源最大程度利用。”

灌区水利:打通农田“毛细血管”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受成本投入、人员统筹协调等因素影响,水利设施的配置与完善往往优先会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作为长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的基层干部,元氏县农业综合开发中心主任李亚朋认为,要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红利充分释放,既要考虑种粮大户的需要,也要重视小农户的需求。“在不同的种植区域,某一区域内10位种粮大户的种植面积,对应到其他区域,可能覆盖100户小农户,因此我们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要服务规模主体,还要让更多小农户从农田中受益。”

始建于1959年的八一灌区,是元氏县唯一一座中型灌区,其位于潴龙河上游,涵盖北褚镇、殷村镇、赵同乡等乡镇,灌区内以地上水为项目区补充水源。建设以来,保障了数万亩农田关键期用水,提升了节水效率,还在防洪、除涝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自元氏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总计在灌区内整修田间渠道62.09千米。通过水、土、路、电综合治理,对项目区灌排系统科学规划,通过新建渠道、维修等措施,增加了地表水灌溉范围,既节约了地下水,又减少了地上水在浇地过程中的损耗,结合田间硬化路网、输变电工程等措施,完善灌区的水利基础设施,达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农田。

“八一灌区设计灌溉面积8万亩,目前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在灌区范围内,我们推进农田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完善灌区农田的基础设施,健全农田灌溉体系,最大化发挥灌区效益。”李亚朋介绍。

近年来,元氏县水利部门开展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工作,以完善各级渠道节水改造为基础,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提升灌区供、节水功能和管理、服务能力。

李亚朋告诉记者,下一步打算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灌区改革结合起来,打通农田灌溉“中阻梗”,把田间渠道全部畅通,提高耕地灌溉能力,确保粮食稳产增收。同时,灌溉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将促使群众浇地全部改用地表水,助力地下水置换,实现地下水持续压采。“相当于目前已经修好了‘主路’,接下来我们就要把灌区内的‘毛细血管’打通,这样农户可以根据需求,既能用地下水,也能选择地表水灌溉。”

元氏县不少地区是丘陵山区,相比于平原区,汛期来临时山洪的风险会提高。因此,在元氏县2024年中央预算内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中,不仅对北褚镇的东阳村、西阳村重点进行了渠道建设,还重点在南佐镇的东南街和西北街维修4座坑塘,对原有坑塘维修防渗,增加了项目区蓄水能力及坑塘防渗,可增加蓄水量7983.29立方米,可有效灌溉耕地面积1698亩。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