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生态之变丨卫星视角看今昔变迁 解锁厂区变景区的 “绿色密码”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编:薛晓岩

时间:2025-08-13 14:17

最新数据显示,与10年前相比,全国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6%。蓝天白云,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态。

这个夏天,很多钢铁厂成了小朋友们的“游乐场”。然而曾经这些钢铁厂可都是空气污染的重灾区,人们都避之不及,现在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有两张卫星影像,这张是环境监测卫星在2013年底拍到的河北邢台的一家钢铁厂,可以看到这里被厚厚的雾霾笼罩,几乎看不出厂区轮廓。

而另一张,则是今年6月份拍摄的同一个地方,整个厂区清晰可见,绿意葱葱。

如此大的变化,究竟是如何而来的呢?

绿色钢铁“炼成记”:厂区变景区

总台央视记者王音棋:工业生产曾是空气污染的最大来源之一。现在穿越到10年前的一座钢厂,这是一座露天料场,卡车将铁粉原料直接倾倒在这里,漫天的烟尘简直让人睁不开眼。

那些原料就是在这个车间里通过高温被烧结成型,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浓烟的味道太呛人了。

在这样的钢厂走几步,感觉简直无法呼吸,鼻子都要被堵上了,这也就成了我们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首要痛点。

料场上盖起巨大的厂房,将铁粉原料全部包裹其中,露天料场变成全封闭料场,让粉尘再也无法肆意飞扬。

烧结车间建成了先进的烟气过滤装置。能够脱硫、脱硝、脱重金属等污染物,从根本上消除了燃烧烟气污染。

现在,通过智能环保管控平台,对全厂2000多个尘源排放点进行全天候、全流程监测,让整个生产过程的环保治理变得可视、可管、可控。

像这样的绿色钢厂在全国越来越多,不只是污染排放大幅降低,很多工厂甚至还变身成了国家级景区,一起去看看工厂里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工业文化新地标

钢铁厂的“环保账”

在绿荫下荡秋千,跟机器人合影,让人意想不到,这样的场景竟然发生在邢台的一家正在生产的钢铁厂里。每到周末,这里都会迎来大批游客,让厂门口的小超市都跟着红火了起来。

超市店主 张红云:现在饮料、冰棍、小朋友的玩具卖得可好了。以前我们这人都不愿来,天总是灰蒙蒙的,空气都呛人,你看现在多好。

如今,这家钢铁厂不仅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还将生产流程展示给游客,来钢厂参观研学、散步遛娃成了附近居民生活的常态。

在厂里工作20多年的赵建卫对于变化深有感触。他带着记者来到高炉出铁场,这里曾是厂区里最脏的地方。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炼铁总厂安全员 赵建卫:以前高炉出铁场只要一出铁,高温粉尘,现场弥漫,都是烟雾。职工下班以后满脸特别黑。你看现在改造以后,一点灰尘都没有,特别干净。

曾经这个浓烟滚滚的出铁场,如今,大功率除尘风机将粉尘一网打尽。曾经粉尘漫天的露天料场,变成7座全封闭式环保料场。

曾经靠人工记录的排放数据,变成了智能环保管控平台,每秒采集上千条数据,对300多个生产流程实施智能化控制。

近年来,厂里光是环保改造,就先后投入了40多亿元。那么这么大的投入到底划算不划算?耿力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耿力伟:这个投资很大,但也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企业主体设备升级。从2023年到今年,我们品种钢新增了将近40个种类,整体利润率提升10%。钢渣、废气、蒸汽、煤气循环利用,一年给企业增效将近5个亿。

不只是邢台的这家钢铁厂发生着变化。通过大数据检索我们发现,2012年至2015年间,与“钢铁厂”关联最多的是这些词——污染、脏、灰尘、排放超标。而在2017年以后,关联词大幅变化——绿色、环保、低排放。

在这张全国“钢铁版图”上,“绿色工厂”的数量逐年递增,如今已达205家,其中还有26家钢厂被评为国家级景区,成为供市民散步休闲的“城市后花园”。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