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瞭望 2025年第44期
责编:韩增发
时间:2025-11-05 06:44
➤河北全省现有盐碱地580多万亩,其中盐碱耕地570多万亩,主要分布于滨海地区、黑龙港流域和坝上地区,挖掘这一后备耕地资源潜力,将加快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经测算,黄骅当地连续种植5年苜蓿的土壤,有机质提升了18%,含盐量降低了60%。”
➤“‘捷麦19’抗旱抗碱产量高,籽粒饱满,产量稳定,靠天喝雨水就能生长,加工出来的面粉口感好。”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凤双 闫起磊 郭雅茹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首民谣道尽了盐碱地种粮的艰辛。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是可以改造利用的非传统耕地资源和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河北全省现有盐碱地580多万亩,其中盐碱耕地570多万亩,主要分布于滨海地区、黑龙港流域和坝上地区,挖掘这一后备耕地资源潜力,将加快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河北树立大食物观,抓住“育种”“治地”两个关键,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打出盐碱地科学治理“组合拳”,构建盐碱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激发农业现代化新潜力,助力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农民在河北省盐山县盐山镇一处盐碱地上建起的果蔬种植棚内劳作(2024 年 6 月 3 日摄) 牟宇摄 / 本刊
因地制宜“改地”
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河北省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围绕品种改良、改造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利用、产业加工等重点方向,初步形成轻度盐碱地粮油种植模式、中度盐碱地粮饲轮作模式、重度盐碱地生态修复模式。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改造盐碱地。“一水未浇的旱碱麦丰收了!”今年夏收,河北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盐碱地麦田里传来好消息,由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测产组,对仙庄片区农户刘玉锁种植的旱碱麦进行实打实收测产,亩产达405公斤。
测产结果让刘玉锁格外激动,这是他种旱碱麦30多年收成最好的一年。他说,过去种麦子,亩产仅50~100公斤。如今种旱碱麦不仅增产增收,旱碱麦加工的特色食品也成为市场热捧的“香饽饽”。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因地制宜是综合利用盐碱地的关键。河北对轻度盐碱地,以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为目标,推广旱碱麦、耐盐水稻、莜麦、大豆、玉米等作物;对中度盐碱地,通过种植耐盐碱饲草、小麦-苜蓿粮饲轮作等方式降低耕层含盐量;对重度盐碱地,通过耐盐碱植物种植等促进植被修复,提升盐碱地生态功能。
“过去主要通过修水渠、挖排水沟等措施,以强灌强排的方式淋洗地表盐分,投入成本高,淡水消耗量大。”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说,试验站成功研发出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改良滨海重盐碱地技术,利用咸水将耕层土壤盐分由10克/千克降低至3克/千克,保证棉花、油葵、甜高粱、甜菜、枸杞等作物正常生长。
通过治水与改土协调推进,2023~2024年,河北全省共建设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50余万亩。中央投资2亿元的渤海新区黄骅市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建设发挥出显著带动作用。
加力科技赋能,强化科研支撑能力。河北整合科研力量,积极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国家旱碱麦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等,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注入科技力量。
沧州市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盐分、提高有机质含量,探索出“治水、改土改种、提升地力、分级利用、防次生盐碱”治理模式,大力推广条台田改良、暗管排盐、覆膜穴播等盐碱地改良技术,有效提升耕地地力,全市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占比提高到60%以上。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河北省草业创新团队等单位,重点针对滨海盐碱地“盐、板、冷、瘦”问题,突破一批盐碱地改土降盐和产能提升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成果。比如,草粮轮作模式确保亩均收益稳定在1000元左右,比传统的旱碱麦夏玉米轮作模式增加1倍以上。
“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攻克盐碱地治理‘卡脖子’难题,推动盐碱地资源向绿色产业转化,打通‘生态-生产-增收’链条,强化人才支撑,培育盐碱地治理专业队伍,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联盟,让盐碱地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沃土。”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侯升林说。
树立大食物观,向各类盐碱地要食物。沧州建立旱碱麦种植推广体系,绘制出旱碱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路径图;唐山构建“稻田+池塘”综合种养体系,在曹妃甸、丰南等地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新模式;张家口强化耐盐碱作物种业技术攻关,筛选出藜麦、燕麦、向日葵、玉米、高粱等50多个适合当地盐碱地种植的优质作物品种……
目前,河北省奶牛存栏量、生鲜乳产量、乳制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从奶业大省向奶业强省进军,尤其需要优质牧草的支撑。被誉为“牧草之王”的苜蓿,有着优良的耐盐碱性,在黄骅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专家团队探索推广“5+2”种植模式,即种植5年苜蓿,轮种一茬玉米、小麦,在有效增加综合种植收入的同时还明显提升了地力。
“经测算,黄骅当地连续种植5年苜蓿的土壤,有机质提升了18%,含盐量降低了6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刘忠宽说。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在盐碱地里查看麦苗长势(2025 年 3 月 7 日摄) 牟宇摄 / 本刊
持之以恒“育种”
长期以来,河北省盐碱地基本上以玉米、小麦、杂粮雨养旱作种植利用为主,产量低而不稳。常年旱碱麦平均单产220公斤/亩左右,玉米350公斤/亩左右,亩均纯收益不足400元。按照“以地适种、以种适地”基本思路,河北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源源不断的“新种子”助力盐碱滩变身米粮川。
筛选培育优异良种。依托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沧州市农科院和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分别在沧州和唐山建立的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平台,河北全省共收集鉴定小麦、水稻、大豆、高粱、田菁等种质资源2400多份。
河北沧州中捷产业园区长期致力于旱碱麦新品种选育,40多年来先后育成“捷麦19”“捷麦20”等抗旱耐盐碱优异良种。“‘捷麦19’抗旱抗碱产量高,籽粒饱满,产量稳定,靠天喝雨水就能生长,加工出来的面粉口感好。”沧州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农技专家张卫军说。
“以前选育一个良种,没有10年以上时间完不成。现在借助分子手段,可以选择抗旱耐盐碱等优异目标性状基因,进而选育出小麦新品种。利用人工气候室,选育旱碱麦速度大大加快,培育时间缩短两到三年。”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研究人员表示。
在坝上地区,张家口市在张北县和阳原县分别建立盐碱地引种圃实验基地,试验耐盐碱品种280余个。目前,全市50余万亩盐碱耕地实现耐盐碱作物良种全覆盖。
规模化推广特色新技术。2023年以来,河北省筛选出旱碱麦、耐盐水稻、特色杂粮等40个耐盐碱作物成熟品种重点推广,在沧州、唐山、张家口3市开展旱碱麦标准化繁育、耐盐牧草果蔬种植、稻渔综合种养、耐盐碱杂粮油料作物种植等试点,在不同地区形成特色推广模式。
沧州市建立旱碱麦种植推广体系,组建1300多人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推广队伍,实现旱碱麦种植一村一名技术人员全覆盖,总结推广旱碱麦种植“六步法”等集成技术,旱碱麦主推技术实现全覆盖。黄骅探索出租式、转包式、入股式、互换式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适应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流转期限、流转收益等不同需求,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唐山市推广耐盐水稻种植50余万亩,持续探索“以渔降盐、以渔治碱、渔农互补”盐碱地高效利用新路径。曹妃甸区第五农场按照3︰1面积比例构建盐碱地“稻田+池塘”稻渔综合种养系统,每年1月开始淡水泡田,4月中下旬将盐碱地稻田中的洗盐排碱水用水泵抽至紧临的池塘养殖水产,既避免从稻田排出的盐碱咸水污染环境,又解决了水产养殖与稻田种植的争水矛盾。
盐碱特色“增收”
黄骅市地升食品有限公司的制粉车间里,一排石磨面粉机快速运转。“旱碱麦生长周期长,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含量高,我们以黄骅旱碱麦为原料生产的中高档石磨全麦面粉卖得特别好。”黄骅市地升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玉城说,公司不仅推出多款全麦面粉,还在此基础上开发面花和全麦面包、挂面、饼干等食品,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的禾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净菜加工车间一片繁忙,盐碱地种植出的绿色农产品在这里经消毒、清洗、切刀、沥水、风干、包装后成为鲜切净菜,当天就能到达北京市场。
把盐碱地特色农产品从“农田”推向“餐桌”,是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的关键一环。围绕做好盐碱地农业高产值化,河北以做优做强旱碱麦产业链为契机,在盐碱地特色作物种植方面精准发力,一批批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盐碱地特色农业深加工产业逐步壮大,旱碱麦等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市场认可度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河北遴选盐碱地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省级或市级龙头企业培育对象,支持企业提档升级、增容扩能,鼓励企业自建原料生产基地,引导企业进驻当地加工园区,发展精深加工。
目前,“黄骅旱碱麦”入选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名录,“黄骅冬枣”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依托“河北净菜”进京,黄骅旱碱麦、南齐茴香、碱地梨、滦南大米、曹妃甸胭脂稻、沽源藜麦、张北莜麦等盐碱地农产品品牌逐渐叫响。
由旱碱麦面粉制作的黄骅面花,是一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特色面食。“我们引入新技术,面花的常温保质期由原来的一两天延长到10天以上,销售半径也从二三百公里扩展到1500公里以上。”黄骅面花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军说。
在沧州,包括面花在内的旱碱麦加工产业已形成规模化发展,市级以上旱碱麦特色产品龙头企业19家,年生产能力超100万吨,新开发旱碱麦等精深加工产品20余款,2024年盐碱地全产业链产值达139亿元。
一二三产融合,拓展产业发展渠道。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是必选项。专家指出,盐碱地和优质土地不在同一起跑线,在盐碱地发展农业种植需注重差异化,拼特色、拼质量。为此,河北出台深加工等支持政策,支持打造盐碱地特色产业紧密利益联合体,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唐山市以拓展盐碱地农业功能价值为目标,推进盐碱地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农耕文化、休闲观光、认养农业、社会实践等深度融合,加快打造曹妃甸农垦历史展馆、稻香小镇、渔蟹稻香园、中国盐生植物园等一批“盐碱文化”新场景,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曹妃甸区第四农场,打造集水稻种植、稻蟹稻鳅稻虾立体种养,大米精深加工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化强镇,年总产值超12亿元。
张家口市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培育12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227家规模经营主体参与盐碱地综合利用,集中打造蔚县贡米、阳原杂粮等8个盐碱地区域公用品牌。沽源县成为华北地区种植规模最大的藜麦生产加工基地,市场份额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谷麦郎”“花藜”等系列盐碱地特色农产品进入京津沪等大城市商超。
麦香、稻香从盐碱地里飘出,牧草、林果等在盐碱地里生长……用科技“浇灌”土壤,燕赵大地上曾经“白花花”的贫瘠土地逐渐变得金灿灿、绿油油,不断创造丰收奇迹。河北省将在巩固现有成果基础上,加快谋划“良方”、育推“良种”、打造“良田”、实施“良技”、研产“良品”,持续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为粮食安全生产大局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