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责编:崔晓锋
时间:2025-11-24 07:33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五)

10月28日,群众在石家庄市政务服务中心“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办理业务。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激活力。
石家庄、唐山列入国家跨境贸易便利化试点,有序推进国家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高效办成一件事”惠及广大企业和群众……“十四五”时期,是河北改革步伐最快、开放水平最高的五年,典型成果不断涌现。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中培育新优势。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河北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好用好高能级开放平台,改革动能越来越足,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国有企业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头戏”。
去年4月,河北建工集团和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建研院”)开始实施整合重组,两家国企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升综合竞争力。
“这是一次双赢之举。”河北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平说,省建研院作为国家“科改示范企业”,成为河北建工集团科技创新平台和孵化平台;而河北建工集团市场资源丰富,为省建研院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提供了更多应用场景。
战略性重组初显成效。2024年,河北建工集团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61%,省建研院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61%。
跨部门整合9家省属水利企业,组建河北水发集团;整合河北物流集团、河北外贸公司,培育全省商贸物流龙头企业……近年来,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接续推进,我省国企资源整合动作频频。
“十四五”以来,省国资委有序推进29家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涉及资产5274亿元,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核心功能显著增强。
改革赋能,量质齐升。“十四五”时期,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从1.2万亿元增长到2.3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43亿元增长到211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7%和10%,国有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持续改善。
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锚定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
从预算绩效管理看改革,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全面贯通,努力让政府“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省财政厅印发省级部门预算绩效目标设置指引,建立16个行业73个类别的绩效体系,并结合零基预算改革要求,选择重点项目开展绩效目标实质性审核。每年组织省级部门开展绩效自评,实现省级部门专项资金和预算项目全覆盖。2021年以来,共对143项专项资金和项目开展财政重点评价,涉及资金4237亿元,推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持续提升。
从农业农村看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让广大农民分享更多发展成果。
“十四五”时期,我省深化农村承包地改革,有序推进国家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加强宅基地规范管理,定州市、平泉市、邢台市信都区、邯郸市峰峰矿区顺利完成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河北经济持续展现强大活力与韧性。
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共享贸易机遇
冬日的渤海湾,巨轮穿梭,唐山港京唐港区矿石码头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以来,公司3个码头泊位处于满负荷作业状态。”河北港口集团唐港股份矿石码头公司董事长宋方勇说,今年1至8月,公司累计接卸货船296艘次,完成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6.91%,创公司成立以来新高。
河北绵延487公里的海岸线上,从北至南分布着秦皇岛港、唐山港京唐港区、唐山港曹妃甸港区、黄骅港,它们像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渤海湾。
港口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用好改革关键一招,2022年,我省重组成立河北港口集团,统筹推进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地港口资源协同联动、优势互补。
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河北港口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的海洋。2024年,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14亿吨,位居全国前列,唐山港货物吞吐量稳居世界沿海港口第二位。
前不久,一列满载“河北制造”货物的中欧班列从石家庄国际陆港驶出。今年前10个月,石家庄国际陆港累计运送货物超99000标箱,货重120多万吨,货值105.7亿元人民币。
“河北制造”走出去,“丝路洋货”引进来。中亚地区的粮食、欧洲的板材和钾肥……这些中欧班列回程搭载的产品,在京津冀地区颇受欢迎。
以中欧班列为纽带,中外商品双向奔赴。目前,石家庄国际陆港已开通18条国际运输干线,辐射范围覆盖亚欧大陆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力促进了河北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贸往来与产业互补。
共享贸易机遇,共谋合作共赢。
今年4月,带领河钢塞钢职工代表到石家庄观摩学习时,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带来一个好消息:位于塞尔维亚的河钢塞钢技术指标达到建厂以来最好水平,高端客户直供比例超过95%。
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我省积极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支持企业扩大海外市场、拓展发展空间。河钢塞钢、长城汽车俄罗斯图拉工厂等成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典型项目。
开放水平持续提升、经济活力竞相迸发。河北主动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省进出口总值从2020年的4456.8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6148.8亿元,年均增长8.4%,比“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
建好用好高能级开放平台,提升发展效能
西班牙的火腿、意大利的陶瓷、德国的炊具……6月16日至20日召开的2025年廊坊经洽会,众商云集,好物荟萃,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全球购物盛宴。
不光是“买买买”。作为全国唯一以现代商贸物流为主题的专业性展会,这届廊坊经洽会还举办了30余场专业会议和招商对接活动,首次发布重点产业投资合作指南和国际化招商地图,为企业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搭建桥梁。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以廊坊经洽会为纽带,廊坊市加速汇聚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国内物流50强企业相关业务在域内实现全覆盖,快递区域总部产业集群、供应链物流产业集群等加速崛起。
展会是对外开放的会客厅。依托廊坊经洽会、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等开放平台,河北创新办会理念、提升办会实效,放大窗口效应,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汇聚起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开放共赢的强劲动能。
建好用好高能级开放平台,必须敢闯敢试、勇于创新。
10月24日,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华北出海中心揭牌,标志着华北首个聚焦企业出海全流程服务的专业化平台正式落地。
破解企业出海材料多、成本高等痛点,该中心推出全免费ODI(对外直接投资)绿色通道服务,实施“一份材料一次提交、一口受理高效办结、一对一顾问全程陪办”模式。这种新模式,让河北万兆洲际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兆岩连连称赞:“我们拓展国际市场更有信心了。”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近年来,以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为抓手,河北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制度创新的“河北样本”。
首创国产混矿期货交割新品种,率先落地“数币贷”企业融资工具……充分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河北自贸试验区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改革探索,累计形成26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5项入选国务院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或商务部最佳实践案例。
今年1至7月,河北自贸试验区进出口额达564.2亿元,同比增长14.1%,占全省同期的16.3%。实际使用外资1.67亿美元,占全省同期的21%。自挂牌设立至今年7月,河北自贸试验区以万分之六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省同期12.9%的外贸进出口和18.1%的实际使用外资。
从自贸试验区到综合保税区,再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河北积极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开放平台的“化学反应”“乘数效应”正在加速显现。(河北日报记者 贡宪云 李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