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河北丨保定曲阳 匠心传承 非遗焕彩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责编:韩增发

时间:2025-11-25 06:18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25日 第 06 版)

10月16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讲好雕刻、定瓷版权故事”项目入选2025年地方版权故事国际传播立项项目,并进行精彩展示。近年来,曲阳县全力守护好非遗文化,推动石雕、定瓷等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讲好中国非遗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非遗,守护历史瑰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石雕始于汉、兴于唐,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曲阳石雕既有传统的仿古建筑构件,又有现代人物雕像;既有园林雕塑,又有家庭装饰;既有飞禽走兽,又有游鱼花卉;既有上百米的巨作,又有长不盈寸的精品。丰富多彩的雕刻艺术品,见证着曲阳雕刻艺人巧夺天工、薪火相传的故事。

定瓷始于唐、盛于宋,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民间有句俗语“大窑三千六,小窑如牛毛”,是我国北方大地上传承数代且影响深远的一个著名窑系,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曲阳县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窑遗址推进定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构建集非遗传承、考古研学、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定瓷旅游聚集区,打造文旅领域新质生产力。目前,全县定瓷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

守正创新,谱写时代华章

为推动曲阳石雕、定瓷等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曲阳县创新思路,注重从“静态保护”到“动态活化”,赋予非遗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语言。围绕原料集采、生产设备、电商物流、区域品牌、专业人才等方面打造共享场景,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培育智能大模型,建设智能共享工厂,AI设计、CNC数控雕刻、机器人雕刻……科技与非遗深度融合,让千年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雕塑产业从石雕拓展到木雕、铜雕等17个门类,年产值突破100亿元,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定瓷运用3D扫描与三维建模技术,实现了对故宫文物1:1精准仿制,实现了科技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

人才支撑注入动力。师徒相授以鲜活、完整的方式代代相传并形成地域性文化群落。曲阳县与清华大学、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合作,设立中国新定白陶瓷艺术研究院、定窑研究院、曲阳石雕研究所等平台,激发非遗文化的创新活力。石雕《大唐遗韵》、定瓷《百年芳华》等精品力作亮相展会。30余位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任教,将非遗文化融入高等教育,以高校学术理念反哺非遗创作,“双向奔赴”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深厚底蕴。

品牌塑造扩大影响力。曲阳县人民政府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联合推出大型精品舞剧《孩儿枕·家和兴》,在全国各大剧院巡演,打造定瓷文化IP;制作《定窑瓷话》纪录片,传递匠心精神。

产业融合激发新活力。曲阳县创新“非遗文化+乡村全面振兴”模式,全县共培育222所集生产、传习、展示、体验、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工坊,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直接带动就业万余人。推动艺术品日用化、日用品艺术化,提炼定瓷之雅、石雕之韵,开发简约而不失内涵的文创产品,与米其林餐厅联合推出高档定瓷餐具,带来视觉和味觉的“双重盛宴”。

自信出海,走向世界舞台

曲阳县大力讲好石雕和定瓷的非遗故事,让曲阳文化“出圈出海”。《埃塞赞歌》石雕融合祥云、咖啡叶等中国、埃及文化符号,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雕塑《父亲印象》《束星北》和定瓷《洞石》《夜空》先后在国际获奖。曲阳县与津巴布韦举办“山海邂逅·石韵和鸣”中津石雕艺术展,两国雕塑大师展开交流对话。曲阳县非遗传承人受邀参加“中法文化之春——河北非遗走进巴黎”活动,定瓷孩儿枕在卢浮宫展出备受欢迎。

从太行山麓走向世界舞台,曲阳石雕、定瓷非遗文化不仅是一凿一坯的技艺,更是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的生动载体。曲阳县将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力量。

数据来源:中共曲阳县委宣传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