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冀小时
时间:2020-09-09 20:15:43
穿云破雾……
车轮滚滚……
汽车在西藏境地飞驶……
眺望,巍巍的喜马拉雅山……
俯瞰,滔滔的雅鲁藏布江……
那山、那河,让我回味无穷……让我想到过去在西藏采访的日子……
屈指可数,这是我第八次进入藏区了!
这,怎能不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呢……
而望着今日蒸蒸日上的边疆西藏,又怎能不让我高兴呢? 又怎能不记起过去踏行的足迹呢?
这次采风,主要是沿边境线。
西藏边境线位于中国版图的西南端,长3842公里。其中,樟木与尼泊尔接壤。
去樟木,从拉萨启程,穿越
日喀则,过定日县到达聶拉木。然后顺中尼公路再向南而去。行走的道路逐渐变陡,几乎是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坡一路下滑,而且是从高空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带下行,相伴的全是沟坡谷地,山势斜度趋于45度,像是脱缰的野马一个劲向下坠落。公路两边一侧是陡峭的山崖,间或参天大树,飞瀑潺流;一侧是峡谷云海,翻腾涌动,如涛似浪。经过一段下行,前面半山腰的丛林中出现一座小镇,像是悬挂在山间,这便是樟木镇。
“樟木”藏语为“邻近”之意,是318国道的终点,它不仅与尼泊尔接壤,而且为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距加德满都只90公里。
樟木镇街口,密密麻麻的二层小楼挤在山坡,自下而上错落有致,满街的背夫走来走去,花花绿绿的卡车来来往往,路边尼泊尔商品比比皆是。
樟木,不失为一个与尼泊尔连接的边境小镇。说它小,是因为再没发展空间了,连一小块空隙之地都很难找到,见缝插针的层层住宅和商铺挤的喘不过气来,但站在街上并不感到气短和心闷,因为这里的海拔仅2300米,没有高原反应。沿街而行,这里的交易场所,使这个山间小镇很有活力和人气。据介绍,樟木镇居住着本地居民夏尔巴人,加上外来经商人员共计3000人。
夏尔巴人本来住在周围大山中与世隔绝,祖祖辈辈过着原始的贫困生活,以背篓为伴,采挖贝母等草药为生。
改革开放后他们从深山中走出来,汇集到樟木做起了贸易生意,慢慢发展起来,一个个脱贫致富,盖起了小洋房。
“夏尔巴”藏语为“东方”之意,和藏族人没有什么两样,但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樟木和周围村的居民有个习惯,家家户户挂国旗,国家意识强烈。
在樟木镇,一提到次仁曲珍老阿妈人人皆知,她因坚持天天升国旗获得“世界吉尼斯之最”,已被载入史册。街口尽头是樟木口岸,称之为“喜马拉雅第一国门”,一面五星红旗在口岸上部高高飘扬,绿树映衬下更加鲜艳夺目。据悉,中尼边境贸易发展迅速,交易额连年翻番,年交易已过百亿,年过境人数成倍增长,已达120万人次,比1966年口岸初建时火爆多了,它是西藏最大的贸易口岸。
中尼边界以波曲河上的友谊桥中心线为界,与口岸相距8.7公里,因此樟木口岸有着中国口岸独一无二的例外,即“出关不出国,入境不入关”。
樟木大桥即中尼友谊大桥建造的非常漂亮,飞驾在两山之间,桥头我方一侧站着边防战士,桥下波曲河水奔流不止。这座大桥形似我国的赵州桥,走在桥上心情昂然,可眺望远处的雪山、森林、沟谷,好像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人显得很渺小。大桥建于1986年,桥长65米,宽7.5米,桥架高6.5米,呈灰白色。桥头有巡逻的边防战士。在这里置勤要比高海拔地方轻松多了,但很潮湿,造就了多蚂蝗和毒蛇,林子里还有熊和豹,不时袭击,很是头痛。
樟木,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那吊挂在山壁上的小镇,那飞架的天桥,流连忘返……
走吧,亲吻我的国土!
来吧,敬礼我的祖国!
(作者:王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