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治疗高血压,中医有方有法

发布时间:2019-11-09 11:29:08

本报记者 张惠菊

名医介绍

王强  石家庄市中医院  高血压科主任

高血压患者都知道要坚持吃降压药,张大爷就是其中一位。他吃降压药有20多年了,但是一直身材消瘦,腹泻、胃胀、胃痛。近日他咨询王强主任得知,自己吃的降压药中含有利血平,利血平刺激肠胃,能引起胃溃疡,王强主任建议张大爷试试中药降压。中药降压没有西药那么快,但是如果根据体质用对药方,且将容易引发高血压的原因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如焦虑、失眠、便秘、抑郁、打呼噜、肥胖等诱发因素,患者的高血压就能得到平稳控制。

中医古籍记载中与“高血压”相关的是“头风”“头痛”“眩晕”等论述,从对“中风”“胸痹”“喘证”“水肿”“脉痹”等研究的中医文献中,能找到治疗高血压和其导致的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肾脏病的思路。王强主任介绍,中医治疗任何疾病,都讲求“因人而宜”、讲求“辨证论治”。治疗高血压时,传统医学结合现代研究创新,不但要看病因、诱发原因、并发疾病、引发的疾病,更是要看气血盈亏、气血阴阳是否平衡,还要看身上有没有邪气如:痰、瘀、火、郁、湿、积等,治疗上,不仅要选对方剂,还要讲究施治之法。

菊花、决明子、杜仲、葛根能降压

王强主任介绍,降压的中草药有单味的中药和组合的方剂。目前常用的有70多种。

单味中药比如菊花,白菊花和野菊花都有降压作用,菊花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的功效,能清肝热,抑制高血压,尤其对高血压伴发头晕目眩、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有调理作用。决明子,祛风散热、清肝明目,还能通便,特别适合肝火旺盛兼有便秘者服用。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多用来治疗甲状腺疾病,但是现在研究发现,夏枯草在清泄肝火的同时,还有降压作用。所以,治疗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头痛、头晕的要药,常配菊花、石决明、夏枯草等同用,降压效果明显。

桑寄生、杜仲都能祛风湿,补肝肾,养血安胎,主要用于痹症,血不养筋、肝肾不足所引起的筋骨萎弱、腰膝酸软等症,现代研究有降压作用,亦常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病的治疗。

中成药降压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纯中药制剂组成的方、丸、剂散,比如六味地黄丸、牛黄降压丸、杞菊地黄丸等。使用中药,讲究对症,比如牛黄降压丸中的牛黄、羚羊角、珍珠、冰片等成分属性寒凉,对爱上火、爱生气、大便黏腻、爱口干口臭的高血压人群比较适用,但如果是平日里怕冷,不敢喝凉水,不敢吹空调的高血压者则不适用。另一种中成药降压药如珍菊降压片、复方罗布麻,这些药里除了中药成分还有西药成分。比如复方罗布麻片里面除了罗布麻、菊花等,还含有西药的镇静药、利尿药、血管扩张药等成分,降压效果比较快,在用这些含有西药成分的降压药时,要注意副作用,比如含有利尿剂成分的,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尿酸升高、肾功能异常等。

中医治血压,辩证讲方、法

以上中药、中成药多是清肝火的,早期研究认为人生气的时候容易高血压,是肝火较高导致的,因此治疗高血压重在清肝火,比如牛黄清心丸、心脉通胶囊等。但是高血压患者并不都是肝火旺盛阴虚的人,还有一些阳虚怕冷的人,这些人如果不加辨证,看到菊花、决明子、钩藤、天麻等药物能降压,上来就用,会适得其反。比如会出现腹泻,怕冷,关节疼痛等,甚至激发交感神经,导致微小血管收缩,使血压急剧升高。对于这些阳虚怕冷的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以葛根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中医认为葛根具有驱寒、止疼、解痉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葛根提取物有降压作用,含有葛根成分的中成药有愈风宁心片、松龄血脉康等,适用阳虚畏寒的高血压患者。

因此,要特别注意辨证体质再去使用中药,要辨虚和实,阴和阳。虚症主要是没力气、没精神、一活动就气短,可以用有补益作用的人参、黄芪、三七;而实证是火力壮、爱上火、精力充沛,这样的实证高血压者可以用清火药,比方清热解毒的菊花、夏枯草、桑叶、薄荷、麦冬、百合等。阳虚怕冷的则要用温热性的姜、桂枝、肉桂等,气虚者可用黄芪等。

除了要辨证用药,中医还特别注重“法”的问题,就是药要吃到什么程度减压效果明显,包括剂量和方法。比如火症,一些人长期胃肠道功能不好,便秘,可用下法。把清热泻火的药用到一定程度,使患者排便增多,热邪排除,血压就能减下来。还有汗法,将温热性的药物趁热吃下后再喝热稀粥,从里到外发热发汗,这些汗跟汗蒸出的汗不一样,汗蒸“热皮不热瓤”,而吃了发热药后喝热粥后,人体整个微循环打开,将寒气排出。

这些穴位长期按摩,也能降压

风池穴:后脑勺、后枕部两侧入发际一寸的凹陷中。治头疼,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降压。用双大拇指按压出酸胀感,按压3-5分钟,一天2-3次,对感冒后的头痛眼睛疼也能缓解。

内关穴:仰掌,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清肝火,平心气,安神,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首选穴位。用拇指肚按压,按压时可左右揉动,力度以稍有酸疼感为宜,每次3-5分钟,每日2-3次,治疗心绞痛,有利于降血压。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平降肝阳,清肝利胆,激发肝经气血,改善血液循环,平稳血压。用拇指的指腹沿足拇指、次趾缝向上移压,大约离脚背3厘米左右,按压时有酸胀感即是,每次3-5分钟,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