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怎么好好地待在家里没出门,就中暑了呢?

发布时间:2021-06-19 23:05:00

       “中医讲辨证,中暑分阴阳。”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常说的中暑,还有阴阳之分。夏季,家庭小药箱里的防暑药主要有人丹、藿香正气系列(水、丸、胶囊)、十滴水、生脉饮、风油精等。这些药虽然都是非处方药,但是大家要学会辨证使用,分清是阳暑还是阴暑,如果用错了,对患者来说就等于火上浇油。上期无忧老师详细讲解了阳暑的防治措施,本期,我们来揭秘阴暑。


无忧简介:吴俊巧(无忧)是河北省中医院中医养生老师,被粉丝们尊称为“最美女医生”。

       上期我们介绍了夏季中暑常用的护理方法,文中的中暑,多是因在烈日下停留的时间过长、出汗过多引起的。这种常见的中暑在中医上称为“阳暑”,《医林绳墨》卷一说:“伤暑者,由其暑热劳伤元气之所致也。”即为此症。除了大家熟知的阳暑,中暑还有一种是阴暑。这两种中暑,看似差不多,其实在病因和治疗上截然不同。

       在夏季,阴暑通常被误认为是感冒,导致延误病情。无忧老师在此为大家详细介绍阴暑的病因、如何分辨阳暑阴暑及阴暑的防治措施。

何谓阴暑

       所谓阴暑,通常是高温下人们感受暑湿之邪再加上过于避热贪凉引起的。夏日里暑热湿重,人们身上的毛孔是张开的,皮肤腠理比较疏松,如果整夜开着空调睡觉,或躺在阴寒潮湿的郊外草坪上休息,或在树荫下、凉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或在运动劳作大汗淋漓之后立即用冷水冲澡、浇头,或从炎热环境回到室内后咕咚咕咚喝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直吹……

       这一切贪凉行为,都可能导致风、寒、湿邪侵袭肌体,从而引发阴暑。由于病性属寒,所以叫作“阴暑”。很多人不理解,怎么好好地待在家里没出门,就中暑了呢?中医对此有个定义,说“静而得之者为阴暑”。

       阴暑通常有以下症状:1、发热恶寒,怕冷。2、不出汗。阳暑是大量出汗,阴暑则是不出汗。3、身重疼痛、神疲倦怠,类似感冒症状。4、因着凉导致腹泻、腹痛等胃肠道不适症状。5、出现关节疼痛。这些症状都是阳暑所没有的。

预防阴暑牢记“勿贪凉”

       在炎炎夏季,我们如何预防阴暑呢?

       一、避免在过堂风口处睡觉。须知,头顶风最伤人。中医认为,“头乃诸阳之会”,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夜卧冷风吹,极易导致阳气耗损,天长日久地耗损,则可能导致阳气散尽,生命危殆。古代曾有一个人,祖上代代短寿,特意跑来请教养生大师彭祖。彭祖听罢,跟随他到家中细细查寻,发现这家卧室中墙壁上有一个孔,这个孔正对着睡觉之人的头部。彭祖说,问题就在这里,让他把那个孔堵上,自此以后,家人果然身体康泰,延年益寿了。这个故事可能并不真实,但阐述的意思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们晚上睡觉,切不可把空调、电扇正对着头顶吹。

       二、谨防夏夜“贼风”。人在夜里睡觉时,稍不留意,不知不觉就会被风邪所伤。尤其是到了后半夜,人睡熟了,抵抗力较弱,被风吹而不知躲避,就容易染病。所以,古人把夜风叫作偷窃健康的“贼风”。谚语云:“避风如避箭。”夏季养生,切记谨防被“贼风”刮倒。

       三、不要久卧阴寒潮湿之地,或在树荫下乘凉时间过久。

       四、不要用冷水急速降温。这会引起皮肤毛孔收缩、身体难以散热,从而导致中暑。我们从事体育运动或在烈日下活动后,大汗淋漓,不要急着吹空调或用冷水冲澡,只需将身上的汗液擦干即可,等皮肤温度降下后,再用温水洗澡。根据临床统计,现在风湿骨病、腰腿痛病人在逐年增多,并越来越年轻化,跟这个不良习惯有很大关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谈到了风湿病,说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是久伤取冷所致。“病在头中寒湿”“汗出入水中”“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张仲景不厌其烦地列出的这些症状——“汗出当风”“头中寒湿”“汗出入水”,意在提示我们,在夏天必须高度警觉,谨防寒湿侵袭。

       五、不要快速饮进大量冰水或冰镇饮料。劳累后,我们可以喝稀饭、淡茶、菜汤、豆浆、果汁,再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茅根、荸荠、西红柿等。

       曾经有人问:患了阴暑能喝绿豆汤吗?如果出现了阴暑症状,千万别喝冰镇绿豆汤,也别吃西瓜等寒凉之物,以免雪上加霜,要多喝些生姜红糖水。

       在治疗上,患阴暑后适合饮用藿香正气水,这个方子由藿香、白芷、紫苏等构成,属温热性。如果拿它来解阳暑,只会加重病情,那就是火上浇油了。但是对“乘凉饮冷太过”导致的“外感风寒、内伤湿冷”的阴暑,就很有效了。因此,当有头痛、发热无汗、胸闷恶心等阴暑症状时,喝藿香正气水就很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