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血液透析四步走:从血管通路到超滤脱水的全流程解析

发布时间:2025-04-18 14:36:57

刘江妹

涿州市中医医院

 

 

血液透析作为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模拟肾脏功能,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其治疗过程严谨细致,可分为血管通路建立、血液循环启动、溶质水分交换、超滤脱水四个核心步骤。

 

第一步:血管通路建立——透析的生命线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基础,其作用是提供稳定的血液引流与回输通道。目前主流的血管通路包括动静脉内瘘(AVF)和中心静脉导管(CVC)。AVF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直接连接,形成高流量、低阻力的血液通道,具有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的优势,是长期透析患者的首选方案。而CVC则通过穿刺将导管置入大静脉,适用于急性肾损伤或内瘘未成熟的患者。

以动静脉内瘘为例,手术通常选择前臂桡动脉与头静脉进行端侧吻合。术后需通过触诊判断震颤、听诊评估杂音,并定期监测血流速度。研究显示,成熟的AVF血流量需达到500ml/min以上,方可满足透析需求。中心静脉导管则需严格无菌操作,通过超声引导定位颈内静脉或股静脉,避免气胸、血胸等并发症。

 

第二步:血液循环启动——体外循环的精密控制

血管通路建立后,患者血液通过透析管路引出体外,经血泵驱动形成体外循环。透析机在此过程中承担着流量调节、压力监测及气泡检测等多重功能。以费森尤斯4008A透析机为例,其血泵转速可精确控制在50-300毫升/分钟,确保血液以稳定流速通过透析器。

透析管路的设计同样关键,需兼顾生物相容性与血流动力学特性。例如,动脉端管路需耐受高压,静脉端则须具备抗凝涂层以减少血栓形成。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需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动脉压(通常为-250至-100毫米汞柱)和静脉压(50-200毫米汞柱),及时发现管路扭曲、凝血等异常。

 

第三步:溶质水分交换——半透膜上的物质迁移

血液与透析液在透析器内通过半透膜进行物质交换,这是透析治疗的核心环节。透析器由数万根中空纤维组成,其膜材料通常为聚砜或聚醚砜,孔径控制在0.005-0.015μm,可允许尿素、肌酐等小分子物质通过,而阻止白蛋白等大分子物质流失。

 

溶质交换主要依赖弥散和对流两种机制

1、弥散作用:基于浓度梯度,血液中的尿素氮(浓度约2030毫摩尔/升)向透析液(浓度0-4毫摩尔/升)扩散,4小时透析可清除尿素氮60%~80%。

2、对流作用:通过跨膜压(TMP)驱动,水分携带溶质从血液侧向透析液侧移动,TMP通常设定在100-300毫米汞柱范围内。

水分清除则通过超滤实现。当透析液侧压力低于血液侧时,水分在渗透压差作用下被滤出。

 

第四步:超滤脱水——精准调控体液平衡

超滤脱水是维持患者体液平衡的关键步骤。透析机通过精确计算超滤量(UF Volume)和超滤率(UFR),实现脱水目标。例如,对于急性肺水肿患者,可设定超滤率2000ml/h快速脱水;而对于老年患者,则需采用阶梯式超滤策略,避免低血压。

超滤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有效血容量(EBV)。通过生物阻抗光谱法(BIS)可实时评估EBV变化,当EBV下降超过15%时,需及时调整超滤参数或补充胶体液。此外,透析液温度(通常35.5-36.5℃)和钠浓度(138140毫摩尔/升)的调节,也可影响血浆渗透压,从而优化超滤效果。

 

血液透析的安全保障

1、水质控制:透析用水需经反渗透处理,内毒素含量<0.03EU/ml,钙、镁离子浓度<0.1毫摩尔/升

2、透析液监测:实时监测电导率(13.5-14.5mS/cm)、温度和pH值(7.0-7.4),确保透析液质量。

3、并发症预防:通过调整透析液钙浓度(1.251.5毫摩尔/升)预防低钙血症,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纠正酸中毒。

血液透析作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命线”,其四步流程体现了现代医学的精密与人文关怀。随着技术进步,这一治疗手段将不断突破局限,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