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孩子“多动”≠调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5大隐藏信号与早期识别

发布时间:2025-04-22 17:06:39


章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

 

 

“我家孩子就是坐不住,长大就好了吧?”当活泼好动被贴上“调皮”的标签,一些孩子却在无声中挣扎——他们可能正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困扰。我国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约为6.26%,但就诊率不足10%。早期识别隐藏的“求救信号”,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意缺陷多动障碍≠活泼好动:被误解的“大脑刹车失灵”

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特征是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与单纯调皮不同,意缺陷多动障碍孩子的行为具有持续性、跨场景一致性(如在家和在学校都表现明显)且影响社会功能(如学习困难、人际关系差)。

误区澄清

“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得意缺陷多动障碍:女孩常以“注意力分散型”为主(如发呆、丢三落四),因症状隐蔽更易被忽视。

“成绩差就是意缺陷多动障碍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能合并学习障碍,但成绩差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如焦虑、教学方法不匹配)。

 

五大隐藏信号:意缺陷多动障碍“非典型”表现

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远比“坐不住”复杂。以下5个“隐藏信号”常被家长忽略:

1注意力“碎片化”而非单纯分心

表现:阅读时频繁跳行、漏字,玩玩具几分钟就失去兴趣,听课易走神但能被感兴趣的内容(如动画)吸引。

区分点:正常分心可通过提醒改善,ADHD注意力难以“主动聚焦”。

2情绪“过山车”与低挫折耐受

表现:情绪爆发激烈(如摔东西、尖叫),因小事哭闹,难以等待(如排队时不断催促)。

隐藏信号:杏仁核(情绪脑)过度活跃,前额叶(理性脑)发育滞后。

3执行功能“断链”

表现:制定计划但无法执行(如作业写两行就玩橡皮),时间管理混乱(常迟到、拖延)。

深层问题:工作记忆、任务切换能力缺陷。

4社交“笨拙”与自我中心

表现:打断他人对话、不顾规则(如游戏时作弊),难以读懂社交暗示(如脸色、语气)。

误区:常被误认为“没礼貌”,实为共情能力与冲动控制不足。

5睡眠与感官异常

表现:入睡困难、夜间易醒,对衣物质地敏感(如只穿纯棉衣物),抗拒嘈杂环境。

关联机制:多巴胺系统失调影响睡眠节律,感官过滤功能弱导致过度刺激。

 

早期识别工具:科学观察与评估

1家长观察清单

行为记录:连续2周记录孩子在不同场景(家庭、学校)的表现,标注高频问题行为。

视频辅助:拍摄孩子写作业或玩耍片段,回放时更易发现注意力分散点。

2教师反馈

课堂观察:是否频繁离开座位、打断同学,完成任务速度与准确性。

集体活动中的表现:能否遵守规则、等待轮次,是否易与同学冲突。

3专业评估工具

量表筛查多动行为量表、IVA视听整合连续测试

医学评估:排除甲亢、听力障碍孤独谱系障碍等疾病,通过近红外脑功能成像、

脑电图、磁共振检查脑功能。

 

何时需要警惕?这些“红灯”需就医

功能损害:成绩显著落后同龄人,无法完成同龄孩子可自理的任务(如10岁不会系鞋带)。

共病信号:合并抽动症(眨眼、清嗓)、对立违抗行为(故意破坏规则)。

家庭压力:亲子冲突频繁,家长因长期焦虑出现抑郁情绪。

 

应对策略:从“行为矫正”到“神经可塑性训练”

1家庭调整

结构化日程:用计时器分割任务(如“写15分钟作业→玩5分钟”),减少选择压力。

感官支持:提供降噪耳机、减压玩具,穿着无缝运动服减少触觉敏感。

2学校干预

课堂适应:允许站着听课、使用弹力球椅,提供优先选座权(远离门窗)。

学业辅助:拆分作业为小块,使用彩色标记重点,延长考试时间。

3专业治疗

行为疗法:通过“代币制”奖励系统强化积极行为,训练社交技巧。

药物治疗:中枢兴奋剂可改善注意力(需严格遵医嘱评估副作用)。

神经反馈训练:通过脑电波监测训练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前额叶活跃度。

 

意缺陷多动障碍不是孩子的“性格缺陷”,而是大脑神经网络的“交通拥堵”。早期识别隐藏的求救信号,如同为大脑装上“导航仪”——让注意力有方向,让冲动有刹车,让天赋不再被误解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