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尿液里的 “警报”:蛋白尿、血尿背后的肾脏危机

发布时间:2025-04-25 15:45:39

 
王春荣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医院  肾内科

 

 

尿液,作为人体代谢的产物,不仅是废弃物排出的途径,更是反映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其中,蛋白尿和血尿的出现,往往是肾脏发出的危险 “警报”。据统计,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已超 1.2 亿,而蛋白尿和血尿是早期发现肾脏疾病的重要信号。了解它们背后的秘密,对守护肾脏健康至关重要。

 

蛋白尿:肾脏滤过功能的“信号灯”

正常情况下,人体肾脏就像一座精密的“过滤工厂”,肾小球和肾小管协同工作,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过滤形成尿液,同时保留蛋白质等对身体有用的物质。但当肾脏出现问题时,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受损,原本难以通过的蛋白质就会 “溜” 进尿液,从而形成蛋白尿。

导致蛋白尿的原因多种多样。生理性因素方面,剧烈运动、发热、高温环境或精神紧张等,都可能引起短暂性蛋白尿。例如,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尿液中可能会出现少量蛋白质,但这种情况通常在休息后会自行消失。而病理性蛋白尿则与肾脏疾病密切相关,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以糖尿病肾病为例,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小球的血管和细胞,使滤过功能下降,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

长期存在的蛋白尿对肾脏危害极大。它就像一把“无形的刀”,持续损伤肾脏细胞,加速肾脏纤维化进程,逐渐导致肾功能减退,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甚至需要依靠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血尿:尿液中的“红色警示”

血尿,顾名思义,是指尿液中出现红细胞。根据尿液外观,血尿可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时,尿液呈洗肉水色、浓茶色或红色,能直接被肉眼观察到;镜下血尿则需要通过显微镜检查,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3 个才可诊断。

引发血尿的原因较为复杂。泌尿系统疾病是最常见的因素,如肾小球肾炎、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等。肾小球肾炎会破坏肾小球的滤过膜,使红细胞漏出;肾结石在移动过程中,会划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此外,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造成血尿。一些药物副作用,如使用某些抗生素、化疗药物,同样可能引发血尿。

血尿的出现同样不容忽视。它不仅提示肾脏或泌尿系统存在病变,持续的血尿还会引发贫血,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检测与诊断:捕捉“警报” 的关键

发现蛋白尿和血尿,尿常规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尿常规检测,能够快速判断尿液中是否存在蛋白质、红细胞等异常成分。如果尿常规提示异常,医生通常会进一步进行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精确测定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评估肾脏受损程度;对于血尿患者,还会进行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判断红细胞的来源,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此外,肾功能检查、泌尿系统超声、CT 等检查手段,也有助于明确病因。肾功能检查可以了解肾脏的滤过功能、排泄功能等;超声和 CT 检查则能直观观察肾脏、尿路的形态结构,发现结石、肿瘤等病变。

 

应对策略:守护肾脏健康

一旦发现蛋白尿或血尿,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生理性蛋白尿,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去除诱发因素后,蛋白尿可自行消失。而病理性蛋白尿,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血糖、血压,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肾小球肾炎等。

血尿的治疗同样要“对症下药”。若是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血尿,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因结石导致的血尿,可根据结石大小和位置,采用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蛋白尿和血尿也至关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滥用药物等。

尿液中的蛋白尿和血尿,是肾脏发出的重要“警报”。关注尿液变化,重视这些 “警报”,及时采取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肾脏疾病,守护我们的肾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