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冠状动脉 CTA 解密:从扫描到诊断的全流程科普

发布时间:2025-04-30 17:35:14


王猛

河北医科大学第医院放射与核医学科

 

在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当下,冠状动脉 CTA 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能帮助医生清晰观察冠状动脉的状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依据。这项技术从检查准备到最终诊断的全过程,充满了医学智慧与科技魅力,下面就为你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是冠状动脉 CTA 顺利进行的基础。患者在检查前需要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包括是否患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是否对碘剂、造影剂过敏等信息。这是因为冠状动脉 CTA 检查需要注射造影剂,而部分疾病或过敏史可能影响检查安全性。对于正在服用二甲双胍等特殊药物的糖尿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提前停药。同时,患者要在检查前 4 - 6 小时禁食,避免检查过程中因胃肠道不适导致呕吐、进而误吸。检查前还会进行心率控制,由于心率过快或心律不齐会导致成像失败,一般要求患者心率控制在 70 次 / 分钟以下,必要时医生会使用药物帮助患者控制心率。

进入扫描环节,患者会躺在 CT 检查床上,医护人员将为其连接心电监护设备,实时监测心率和心电图变化。随后,会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造影剂快速注入体内。造影剂就像 “路标”,能使冠状动脉的斑块和管腔狭窄情况 CT 扫描中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注射造影剂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身体发热、口中有金属味,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紧张。接着,CT 设备围绕患者身体快速旋转,发射 X 线对冠状动脉进行断层扫描。整个扫描过程非常短暂,通常只需要几秒钟,但要求患者在扫描期间保持静止不动和闭气,以确保获取清晰、准确的图像。

扫描结束后,获得的原始数据会传输到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处理。这一步就像拼图游戏,计算机利用专业软件,将扫描得到的大量断层图像进行整合、处理,通过多种重建技术,如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结构。医生可以像翻阅“立体地图” 一样,全方位观察冠状动脉的走行、分布,以及是否存在狭窄、斑块等病变。

图像重建完成后,就进入到诊断环节。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会仔细分析原始轴面图像和重建后的图像。首先观察冠状动脉的起源、形态和走行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先天性变异。然后重点查看冠状动脉血管壁上是否有斑块形成,斑块根据成分不同,可分为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钙化斑块在图像上呈现为高密度影,质地较硬;非钙化斑块密度较低,往往提示斑块不稳定,容易破裂引发心肌梗死;混合斑块则兼具两者特点。医生还会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一般将狭窄程度分为轻微(狭窄程度<25%)、轻度(狭窄程度25%-50%)、中度(50% - 75%)和重度(狭窄程度≥75%)。根据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结合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医生会给出专业的诊断意见,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冠心病,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对于疑似冠心病但冠状动脉 CTA 检查结果不明确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冠状动脉 CTA 从扫描到诊断的全流程,凝聚了现代医学与先进科技的力量。通过详细的检查前准备、精准的扫描过程、精细的图像重建以及专业的诊断分析,它能帮助医生准确 “捕捉” 冠状动脉的病变信息,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让更多人受益于现代医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