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 第五届自然嘉年华(石家庄站)正式报名通道开启了
- 燕赵文坛歌正气,群贤缘聚颂太行 ——彬然《太行颂》研讨会于国庆节前在石家庄召开
- 群贤毕至 缘聚碧水湾 巅峰论剑 探寻中国服务 ——第三届中国酒店服务创新论坛在广州碧水湾成功举办
- 解放大街明日开通试运行,高清俯瞰大图来了!
- 因一个"意外", 成龙昨晚再上热搜!
- “她”,处处烙刻着河北印记——专访《在桃花盛开的地方》编剧田运章
- 河北制造、年代大剧《在桃花盛开的地方》即将登陆央视八套
- 蝎子沟双龙潭浪涌鱼跃 三峰山小天池云卷鹰飞
- 太行山脉它最绿 康养指数它最高
- 永志千里践初缘 赞美军魂励后贤——马永祥馆长在赋生堂讲述《将军的摇篮、保定军校古与今》引起强烈反响
- 百姓快乐建舞台 文化兴村放异彩
- 守护折翼天使,大家在行动 关爱残障儿童公益活动在新百广场地铁站启动
- 月季公园 花开正艳
- 小黄车,已是城市文明的一道伤口 省会街头急待清理
-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衡水老白干首届酒文化节盛大起航
发布时间:2019-11-09 11:03:28
奚美娟,这个以演妈妈著称的女演员长得不漂亮,却让人过目不忘。生活中,她说话亲切温婉,颇具厚度。荧屏上,她的角色亦正亦邪,时而是无奈可怜的母亲,时而又是暗藏杀机的贪官,奚美娟用她出色的演技把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栩栩如生。从艺40年以来,戏剧梅花奖、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电视金鹰奖,悉数被她收入囊中。她说,很多很多年前,上戏的老师教会她,“不要企图重复昨天的东西”。
聊《保姆妈妈》 苦情戏不是简单让人哭
在河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热播的电视剧《保姆妈妈》中,奚美娟所扮演的安敏之的感情戏是最大看点
温情电视剧《保姆妈妈》正在河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黄金档热播。在剧中,奚美娟扮演的安敏之在歌星唐棠家当保姆,发现唐棠竟是自己当知青时生下并失散多年的女儿。而已重组家庭的前夫拼命阻挠安敏之认女,女儿也不识生母经常恶语相向,同时安敏之抚养了20多年的儿子又被生母找上门……安敏之在剧中可以说是倒霉到了极点,一会儿被女儿赶走,一会儿被前夫的妻子赶走。有观众表示这种剧情安排太老套了,完全就是刘慧芳的翻版,编剧一味地把惨事往主人公身上堆。对此奚美娟有自己的看法,她说:“我不觉得安敏之很苦、很悲情,反而认为她很乐观,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仍心存希望,这就是角色的张力。”奚美娟表示,创作安敏之时也没把她当成悲情母亲来演,“我的表演不想纯粹为赚观众眼泪,演了这么多年戏,用点技巧让看戏的人哭很容易,但那样做没意思。真正的苦情戏,不是简单让人哭,而是引发很多思考。”
演母亲 有特点才让人信服
已经数不清奚美娟到底演过多少个母亲角色,但似乎每个角色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于同类角色的塑造,奚美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说,戏剧学院的几年学习和上海人艺的15年舞台实践,对她都至关重要。“我至今都记得我的表演老师对我说的一句话。”奚美娟介绍说,上学时候他们会做一些小的片段或者小品练习,“今天你得到了表扬,第二天可能想要试图找回昨天的情绪。老师说,‘你不要企图重复昨天的自己’。这句话,就此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对我的表演,影响很大。”于是,在之后四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奚美娟不愿重复自己,哪怕经常在银幕上塑造“好女人”,她也要找出她们之间最细微的差别来,“有特点的角色,才能让人信服。”
年轻时的奚美娟
在接受采访时,奚美娟还很多次提到她的老师黄佐临。对她而言,他不仅是戏剧界的前辈大师,还是她所工作的上海人艺的老院长,“从1976年至1994年,在他的辛勤栽培下,我由青涩渐渐成长,在演艺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受教获益,成熟起来。”在黄院长的直接关爱下,奚美娟在29岁之前,已经扮演过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戏剧形象;又因恩师的点名,奚美娟幸运地得到了《中国梦》的演出机会,“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梦》的艺术追求显得非常特别。它是一个正规的八场大戏,剧中有六个角色,但只用了两个演员来完成。男演员一人扮演五个人物,女演员一个角色贯穿全剧。”黄佐临把体现他的写意戏剧的梦想重任放在了奚美娟等年轻人的身上。所幸他们没有辜负老院长,经历过创作时的迷茫、挫折、碰撞和期待,《中国梦》1988年代表上海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好评如潮,奚美娟个人也夺得了当年中国戏剧梅花奖。
尽管33岁便揽下如此殊荣,但奚美娟说,黄佐临和那一代表演艺术家带给她最大的财富是他们身体力行,带给她一份“不要流于世俗”的人生观。“可能他们也没有明确地说过,但他们的所作所为,确实把精神看得要比物质要高,非常好地传递给了我。”这让她在之后的艺术生涯中,坚定而沉着。
认真对待任务 误入演艺界
奚美娟能进入演艺界,有很多的偶然成分。
1955年,奚美娟出生于上海近郊川沙县(现为浦东新区)的一个普通人家。整个家族中没有任何人从事艺术相关工作,父亲是玩具设计师,母亲是纺织工人。
奚美娟家在城乡结合部,与上海城区只有一街之隔。在街的那边是繁华的城市氛围,马路这边则是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
奚美娟与艺术的第一次接触是从“无声电影”开始的。父亲曾被借调到上海电影机械厂去设计适合于支援山区的放映机。一次,父亲把刚设计制作好的放映机带了回来,在家里白墙上放映电影《地雷战》。放电影的时候,左邻右舍都跑到她家观看,由于是样品机,“银幕”上只有画面没有声音,但奚美娟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在采访中,奚美娟告诉记者:“我从小在这城乡结合部长大,对我以后在艺术的感悟上有很大的益处。”自小的城市生活,给奚美娟带来了天生的自信。田园生活则给她带来了艺术灵感,使她有着很好的想像力。
奚美娟当时不可能意识到,她在未来的演艺道路上游刃有余,和童年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很快到了上学的年龄,奚美娟成了一个非常勤奋的读书郎。这得益于小学语文教师丁老师的启蒙,丁老师一直借书给奚美娟看。在这期间,她看完了《德伯家的苔丝》《安娜·卡列尼娜》等长篇小说。就这样,奚美娟迷上看小说,一本一本接着看。上课偷着看,下课也悄悄看,白天在河边看,晚上躲在被窝里看。她堂姐学校有一个图书馆,奚美娟经常去堂姐那里借书。有一天傍晚,奚美娟向堂姐借了一本新书,堂姐谎称“这本书说好明天一早就要还的”,奚美娟那天看了整整一个通宵。
1973年1月,奚美娟中学毕业,与那个年代的很多青年一样,报名当了知青,她来到郊区插队劳动。一个月以后,上海戏剧学院宣布招生。
对于从没有受过艺术熏陶的奚美娟来说,那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但当时的招生属于“政治任务”,选拔演艺人才是不拘一格的“海选”,凡符合报考条件的18-22岁的青年都由所在单位统一报名。奚美娟插队所在的大队也把奚美娟的名字报上了。
奚美娟在去上海戏剧学院之前没有看过一次话剧,也没有接触过任何别的艺术形式。除了童年的“无声电影”外,奚美娟只看过几次露天电影。
于是,奚美娟带着好玩和好奇的心理,参加了一轮又一轮的考试,仿佛做着一项组织安排的工作。
初选结束后,接着进入了比较正规和严格的面试。主考老师让她演一段“故事”,奚美娟自然而然就想起了插队生活:她从生产队劳动回家,把锄头的泥弄掉,靠在门口。看水缸里没水了,就拎了一个水桶去打水。这时主考老师突然叫道:“失火啦。”
奚美娟完全懵了,不知道是真的失火了,还是老师在考她。但既然如此,奚美娟只好假戏真做,真戏假做。奚美娟觉得救火一个水桶水不够,又拿了一个脸盆就跑出去。
这是奚美娟自出生以来的第一个“小品”,但她根本没把是否录取放在心上。考完以后,她觉得完成了一项工作,又去插队的地方干活了。直到1973年7月,公社通知奚美娟,9月1日去上海戏剧学院报到。
奚美娟说:“现在想想,冥冥之中有什么东西把我推进上海戏剧学院去的。我真的很庆幸,我没有浪费过很多时间。”就这样,奚美娟开始了四年的戏剧学院生涯。学老教材,演样板戏,经常下乡体验生活。奚美娟总是兢兢业业、勤勤奋奋。
获奖,是对用心苦练的最好肯定
从1976年到90年代初,奚美娟一直活跃在上海人艺的话剧舞台上。
“在舞台上,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的能力的培养,在学校里不能够完全完成。在学校里,老师只是领你进门,具体怎么做是要看你毕业以后的实践。这个阶段我演了很多的话剧。”奚美娟说。
无论什么角色,只要她接了,她就会认真对待,在奚美娟这里,没有敷衍二字。有一次,戏里面有一个挑担子的动作,奚美娟觉得这个动作做得不好。她就每天提早半小时到剧院,就在那里挑来挑去,挑来挑去,寻找着一种最准确的感觉。
1978年,奚美娟进入剧团两年以后,收获了她平生第一个奖项——凭借《枯木逢春》中的出色表现,她荣获优秀表演奖。这个奖项在奚美娟所有的奖项中级别和知名度都不算高,但奚美娟感到弥足珍贵:“这是我从学校走到工作岗位得到的第一个奖,得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增加信心,是对自我的肯定,尤其我从戏剧学院毕业刚刚2年,有很多东西还在模棱两可当中,还在探索当中,有这么一个肯定,现在回想起来对一个青年演员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步。起码我被认可了,起码自己努力探索的方向没有错。”
接着,奚美娟先后主演了话剧《于无声处》、《救救她》,部部出彩,技惊四座。
1979年,奚美娟获得至今依然很少为人所知的第二个奖项:上海市首届文学艺术中青年优秀演员奖。当时没有奖金,没有奖杯,只有一个印了字的瓷花瓶。奚美娟至今珍藏,因为这是她取得突破的象征。
从1976年到1990年,整整15个年头,奚美娟在话剧表演方面也经历了懵懂、成熟和蜕变的3个阶段。凭借在话剧领域日渐精湛的表演功底,奚美娟开始涉足影视领域。
1990年,因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女导演武珍年对奚美娟的绝对信任,促使她向影视界跨出了第一步。没想到奚美娟出手不凡,一鸣惊人,她因主演电影处女作《假女真情》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奚美娟顺利地完成了从话剧舞台到影视天地的转换,并且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这一年,奚美娟36岁。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经常有一些过路片、参考片之类,只要有放映,我就想方设法去看。”奚美娟说,看这些电影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纯粹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看到一个特别棒的电影,她就会琢磨,如果我去演,会怎么样?她经常把自己放进去。
所以,当突然间有一个机会的时候,奚美娟把自己对电影表演多年琢磨的积累放到了她的电影处女作中,获得肯定,当属情理之中。
《假女真情》的成功,吹响了奚美娟进军影视界的号角。对此良好的开端,奚美娟非常庆幸:“戏剧和影视,虽然是姐妹艺术,还是有所不同的,毕竟是两个行当。所以这个转型的过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有好多舞台演员转到影视的时候就无法发挥他的特长,或者没有在舞台上发挥得好。获得金鸡奖,从某种意义上说让我走到了一个很高的台阶,使我从戏剧转到电影的时候,有一个很高的起点和要求。”
接下来奚美娟片约不断,由于在电影《蒋筑英》中成功地塑造了蒋筑英的妻子,奚美娟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女主角奖。1997年,她凭借在电视剧《儿女情长》中对大姐“童建菊”的精彩演绎,获得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角;2000年,又凭《今宵月圆》再获第十届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2001年,奚美娟主演反腐题材电视剧《红色康乃馨》,以反面人物形象出现,在剧中饰演大华集团董事长蓝思红,又为她拿下了第2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
也就是说,17年前,奚美娟便已经完成了作为演员的“大满贯”。这背后,是她对表演事业的虔诚热爱,“我经常会琢磨表演这件事”;也是对每一个角色的刻苦钻研,比如一旦演一个原型人物,她便一定要去见她一次。“我必须要看见她,哪怕只有一眼。”为了演好《山楂树之恋》中静秋母亲一角,奚美娟去江西吉安学习人工糊信封;演《蒋筑英》的时候,她去拜访蒋筑英的妻子,体味她回忆丈夫的时候那些无声的停顿;演《杨善洲》的时候,她看到杨善洲妻子一直保留着丈夫生前的一块手表;演《红色康乃馨》的时候,她跟着检察官去提审贪官,在一个逼仄的小房间里看两人偶露锋芒的对话。她强调说,要观察人物,感受细节,“出来的人物才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
40多年来,奚美娟主演了《假女真情》、《蒋筑英》、《儿女情长》、《一棵树》、《红色康乃馨》、《山楂树》等多部影视作品,成功塑造了各种类型的角色,也在话剧、电影、电视领域里都卓有成就,并且有“获奖专业户”之称。对此,奚美娟认为:“年轻的时候希望得到奖项,这是非常正常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阶段,年轻演员需要这种认可来帮助他增加信心。我也是这么过来的。然后我觉得当你真的在演艺上成熟以后,得奖比较多了之后,我自己觉得这个东西并不是完全能够确认真正水准的时候,得奖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每一个阶段提高,如何上一个台阶。如果你是职业演员,不是玩票的话,我觉得艺术是无限的东西。”
希望出书 给人以启迪
在东方网与网友互动时,奚美娟透露了自己出书的想法。她说:我是从上海浦东的三林出来的。我们这个家庭或者说我的家族,都是没有一个人从事艺术工作的,我是属于鬼使神差,就做了这个工作。所以作为我来说,当初进戏剧学院,包括在里面学习,后来分到上海人艺做了一个职业演员,在这过程当中,如果我被认为所谓有一点成功,那都离不开我的一些前辈和老师。我在人艺每一个阶段,都有很好的前辈把着我走。而且当时,我觉得不像现在,我们非常认真的在单位里面,住在宿舍里,每天业余的时间,就想着钻研艺术上的东西。那个时候,有很多的老前辈,他们不光在艺术上把着手来教我,而且在生活上,在做人上,对我也非常关注。我强烈的感觉到,他们希望我是一个好人,一个好演员。回过头来说,对年轻的演员,我非常惭愧,没有当时他们对我那种热情。所以我一直非常想记录他们的点点滴滴,一方面是我对他们的一种回报,另一方面也是缅怀。当年非常关注我的前辈当中,已经有很多人去世了。每次听到有前辈去世的消息,我总是非常难受,也会让我想起很多跟他们有关的事情。这种事情,可以写出很多专业方面很强的东西,对我自己像一种总结;对年轻的演员,如果他们有机会看到的话,也是一种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