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2-01-01 21:37:52
雷敏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元旦假日里,好吃好喝自然少不了,在吃喝的过程中,大家要尽量避开糖,尤其是添加糖。因为有研究发现,添加糖与超重和肥胖症、2型糖尿病、龋齿、高血压疾病以及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关系密切。长期吃高糖食物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降低平均寿命。
中国疾控中心调查估算,我国成人平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为31.3克,男性为35.5克,女性为28.3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糖都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饮食中的,如何“躲”开“甜蜜”袭击,这个假期,我们不妨来跟随专家学控糖。
生活中有哪些添加糖?
添加糖是人工加到食品里的糖类,有明显的甜味,比如蔗糖、果糖、葡萄糖、果葡糖浆。不包括完整水果和蔬菜中天然存在的糖。我们平时烹饪常用到的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都属于蔗糖,果糖、葡萄糖、果葡糖浆常被添加在包装食品里。
最容易被忽视的含糖食物,是甜味很重的零食,如饼干、糖果、蛋糕、冰淇淋、蜂蜜、各类糕点、糖调料等。
儿童青少年的添加糖摄入,主要源于含糖饮料。大多数饮料的含糖量在8-14%!也就是说,如果喝了一瓶500毫升的甜饮料,约等于吃了40-70克添加糖。
甜饮料包括碳酸饮料(可乐、果味汽水)、奶茶(包装商品、现制现售)、乳酸饮料、部分酸奶,不妨看看配料表和营养标签,含糖量十分惊人。
被忽视的“隐形糖”
仅仅不喝甜饮料、不吃甜味零食就能完全减掉添加糖了吗?其实不然,有时候你可能不知不觉吃进去了一些添加糖,他们如影随形,防不胜防,“隐藏”在通常看起来不甜的加工食品中,也就是所谓的“隐形糖”。
有些不甜的食物,也含有大量的添加糖:
肉松、肉脯、仙贝、咸味威化,虽然是咸口零食,看看配料表,吃一口,半口都是添加糖.
有些酱汁是鲜香、酸辣口味,里面也加了不少糖,如耗油、照烧酱、辣酱、糖醋酱、蛋黄酱、千岛酱、叉烧酱等。
看似营养的“健康食物”,也可能含大量糖:调味牛奶、调味麦片、咖啡饮品、调味过的杂粮粉(核桃粉、芝麻糊)、宫保鸡丁、八宝粥、红烧肉、糖醋鱼等。
添加糖要怎么“躲”?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添加糖不应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那么,如何达到25克以下的目标呢?教给大家几个妙招。
少吃含糖的包装食品,如:糖果、糕点、酥饼、巧克力、冰淇淋、果脯、果酱、含糖饮料等。
尽量不让儿童青少年喝含糖饮料,比如汽水、奶茶。每天吃200-350克完整的新鲜水果,少喝果汁。喝水应选择白开水、淡茶等。
给婴儿制作辅食时,不应人为添加糖分。
炒菜用料少用白糖,可以选用葱、姜、蒜、肉桂、丁香、八角、花椒等天然香料,不仅让菜肴更加美味,其中含有的植物化学物也有益健康。
学会看配料表。如果一定要选择包装食品,尽可能选小包装、小容量,认真看配料表。配料表的成分是按照添加量,由高到低依次排列,配料表中糖(白砂糖、果葡糖浆等)排名越靠后,糖含量相对越低。
在外就餐,不要点调味过重的菜,尤其是糖醋类、拔丝类、甜汤等菜肴。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