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编:薛晓岩
时间:2025-09-22 14:4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民族在广泛地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壮美篇章。
吐鲁番市新城西门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世世代代以种葡萄为生。眼下,村里的乡村特色产业办得红红火火,建工厂,做电商,盖新房,搞民宿,和湖南十八洞村的苗寨老乡结对子,村集体收入比十年前翻了十倍。
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新城西门村驻村干部 茹苏力·买买提:总书记关心我们新疆的发展,给我们讲话的时候提出三句话,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西门村的变化也是党中央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总书记的关心关怀。感恩党中央,感恩总书记。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启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疆的民族团结工作,多次召开重要会议,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在新疆考察调研期间,总书记走进高校院所,详细了解人才培养和促进民族交往等情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社区村庄,总书记叮嘱大家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主任 马合木提·吾卜卡斯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于新疆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巩固和发展新时代新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各领域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
新时代以来,新疆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目前已设立120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超过18万场,惠及上亿人次,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不久前,这里首次向公众开放部分区域和千年石窟,现代数字技术、沉浸式夜游体验,把悠久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
新疆吐鲁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管所所长 王建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群众了解真实的历史,发挥好我们文化遗产的作用和价值。
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29个民族聚居的塔城地区,不少人家都挂有石榴标记的门牌,每个石榴代表一个民族,民族团结一家亲深入人心。
新疆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居民 木开西·赛买提:一般我们塔城人也不问什么族,塔城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不分民族,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新疆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居民 沙娜木·沙尔达尔:就像这个庭院里面开的各种花一样,也代表了咱们各民族,我们就是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这么一个大家庭,真的是谁都离不开谁。
新时代的新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儿女心中深深扎根,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不断增强。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广普及,语言通则心灵通、命运通。
刚刚过去的暑假,8万多名新疆各族青少年前往祖国各地,感受祖国强大、繁荣发展、山河壮美。
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津南小学学生 帕提曼·排日海提:这是我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亲眼看到升国旗,特别震撼。
如今,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带着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来到新疆,和各族儿女共同奋战在创新创业、生产一线,共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疆和田县防沙治沙实验站项目负责人 朱小康:通过防沙治沙,将两河三岸的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使当地的农民口袋更富。
中铁隧道局西二三线果子沟管道项目技术员 瓦热斯江·阿布都瓦依提:一起努力,确保西部油气能源大通道安全运行,能参加这样的国家重大工程,我们都非常自豪!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各族儿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同心协力、砥砺奋进,共同绘就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