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增强CT为何要打针

发布时间:2025-07-10 16:31:08

刘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

 

 

在医院做增强CT检查时,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先打针,很多人对此充满疑问:普通CT不用打针,为什么增强CT必须打针?这针里的药物是什么?有没有风险?其实,增强CT打针的核心是注入“造影剂”,它能让图像更清晰,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诊断疾病。以下从造影剂的作用、原理、打针过程等方面详细说明。

 

增强CT与普通CT的本质区别

CT检查的原理是利用X射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通过计算机重建出体内结构的图像。普通CT(平扫)仅依靠人体不同组织的天然密度差异来显影,比如骨骼(高密度)和肺部(含气,低密度)能形成明显对比,但很多病变组织(如肿瘤、炎症)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密度差异很小,普通CT图像中容易“隐藏”,难以分辨。

增强CT则是在普通CT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利用造影剂改变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密度差异,让病变“显形”。打个比方:普通CT像在白天看一片茂密的树林,难以发现隐藏其中的小动物;而造影剂就像给小动物涂上了荧光粉,在增强CT下能清晰区分。

 

造影剂的作用:让病变“无所遁形”

造影剂(又称对比剂)的核心成分是含碘的化合物(少数为不含碘的钆制剂),其密度远高于人体软组织。当造影剂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器官时,会让血管和组织的密度发生变化,在CT图像上表现为“高亮”区域,从而实现以下关键作用:

清晰显示血管结构

血管在普通CT中与周围软组织的密度差异小,难以分辨。注入造影剂后,血管会迅速显影,医生能直观看到血管是否狭窄、堵塞(如脑梗塞、冠心病),是否有动脉瘤、血管畸形等。例如,判断脑出血患者是否存在脑血管畸形时,增强CT是重要手段。

区分病变性质

不同病变组织的血液供应特点不同,造影剂的“进出”速度和浓度会有差异:

恶性肿瘤通常血管丰富、血流快,造影剂会快速聚集并消退(“快进快出”);

良性肿瘤或炎症组织的血管较少,造影剂聚集慢、消退也慢(“慢进慢出”)。

通过观察造影剂在病变中的动态变化,医生能更准确判断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比如区分肝血管瘤和肝癌。

发现微小病变

一些早期肿瘤或微小病灶(如小于1厘米的结节)在普通CT中可能被忽略,而造影剂能放大其与正常组织的差异,帮助医生发现早期病变,提高诊断率。例如,肺部小结节的性质判断常需增强CT辅助。

 

造影剂如何进入人体?——打针的过程

增强CT的“打针”其实是静脉注射造影剂,具体过程如下:

建立静脉通道:护士会选择手臂上较粗的静脉(如肘正中静脉),插入留置针(与输液用的针头类似),方便造影剂快速注入。

 注射造影剂:检查时,造影剂通过高压注射器快速注入体内(速度约2-5毫升/秒),整个过程持续数十秒,患者可能会感到注射部位轻微发热,或全身有短暂的温热感(如“一股热流从手臂冲到全身”),这是正常现象,几分钟后会自行消失。

同步扫描:造影剂随血液流动,到达目标器官时,CT机同步进行扫描,捕捉造影剂在不同时间的分布图像(分为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为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造影剂的种类与代谢

目前临床常用的造影剂主要有两类:

含碘造影剂:最常用,分为离子型(如泛影葡胺)和非离子型(如碘海醇、碘克沙醇)。非离子型造影剂安全性更高,过敏反应少,目前已广泛应用。

不含碘造影剂:主要用于对碘过敏的患者,如钆喷酸葡胺,但应用较少,多用于特殊情况。

造影剂进入人体后,不参与新陈代谢,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约90%在24小时内随尿液排出),少数经肝脏排泄。因此,检查后医生会建议患者多喝水,加速造影剂排出,减少对肾脏的负担。

 

增强CT打针的核心是注入造影剂,通过改变组织密度差异,让病变更清晰地显示在图像上,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造影剂虽然存在轻微的过敏或肾损伤风险,但总体安全性较高,且这些风险可通过术前评估和术后护理有效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