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07-14 10:14:11
杨啸海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在现代医学诊断中,造影检查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从心脏冠脉造影看清血管堵塞,到 CT 增强扫描辨别肿瘤边界,都离不开造影剂的助力。然而,当造影剂被注入身体后,它会如何 “行动”,又会引发身体怎样的反应?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索造影剂进入人体后的 “奇妙之旅” 及其引发的生理变化。
认识造影剂:医学影像的“幕后功臣”
造影剂,又称对比剂,是一种能在医学影像检查中增强组织或器官对比度的特殊物质。它的工作原理基于不同物质对 X 射线、磁共振等成像设备的信号吸收或反射差异,通过引入造影剂,能让原本难以区分的组织结构在影像上变得清晰可见,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发现病变。
根据成像原理不同,造影剂主要分为 X 线造影剂和磁共振造影剂。X 线造影剂又可分为阳性造影剂(如含碘造影剂)和阴性造影剂(如空气、二氧化碳);磁共振造影剂则以钆剂为代表 。不同类型的造影剂,其成分、特性及适用的检查项目各不相同。例如,含碘造影剂常用于 CT 增强扫描和血管造影,钆剂则在磁共振成像中发挥重要作用。
造影剂注入后的正常生理反应
1、短暂的身体热感
最常见的正常反应之一是短暂的身体热感,尤其是使用含碘造影剂进行静脉注射时。这是因为造影剂进入血管后,会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扩张,导致身体产生温热的感觉。这种热感通常在注射后的几秒到几分钟内出现,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 10 分钟,随着造影剂在体内的循环分布,热感会逐渐消退。
2、轻微的金属味觉
部分患者在注射造影剂后,会感觉到口中有轻微的金属味觉。这是由于造影剂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口腔周围的血管,刺激味觉感受器,从而产生特殊的味觉体验。这种味觉异常同样是短暂的,不会对身体造成长期影响。
3、排尿增多
大多数造影剂主要通过肾脏代谢排出体外。当造影剂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增加血液的渗透压,促使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从而产生更多的尿液。这是身体正常的排泄机制,有助于将造影剂及时排出,一般在检查后的数小时到一天内,尿液量会逐渐恢复正常。
造影剂引发的不良反应
1、轻度不良反应
轻度不良反应较为常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轻微恶心、呕吐等。皮肤瘙痒和红斑通常是身体对造影剂的轻微过敏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在检查结束后的短时间内可自行缓解;恶心、呕吐则可能是造影剂刺激胃肠道或引起内耳平衡感受器功能紊乱导致,适当休息和对症处理后症状可减轻。
2、中度不良反应
中度不良反应包括严重的恶心呕吐、荨麻疹、面部水肿、支气管痉挛等。荨麻疹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大片风团样皮疹,伴有瘙痒;面部水肿可导致眼睑、口唇等部位肿胀;支气管痉挛会引起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出现这些反应时,需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如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过敏症状,支气管扩张剂改善呼吸状况。
3、重度不良反应
重度不良反应较为罕见,但可能危及生命,如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心跳骤停等。喉头水肿会迅速导致气道狭窄,引发窒息;过敏性休克可出现血压急剧下降、意识丧失等症状。一旦发生重度不良反应,必须立即启动急救措施,进行心肺复苏、使用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以挽救患者生命。
如何应对造影剂引发的反应
1、检查前的风险评估
在进行造影检查前,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过敏史(尤其是对碘、海鲜等过敏情况)、肾脏疾病史、甲状腺疾病史等。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肾功能不全、过敏体质等,会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必要时调整造影剂的使用方案或选择其他检查方法。
2、检查中的严密监测
在注射造影剂过程中及检查期间,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身体反应。通过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一旦患者出现不适症状,会根据反应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3、检查后的观察与护理
检查结束后,患者需要在观察室留观一段时间,通常为 30 分钟到 1 小时,以便医护人员观察是否有迟发性不良反应出现。患者自身也要注意多喝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若在检查后出现持续不适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