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07-16 18:25:18
徐永超
曲周县医院
当疾病来袭,传统治疗往往意味着漫长的康复期和明显的创伤。而如今,介入放射学正以“不开刀的手术” 形象,为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选择。这项融合影像与治疗的技术,如何在 “微创” 的前提下守护健康?让我们一同揭开它的面纱。
介入放射学,是医学领域的“跨界高手”
它以医学影像设备为“眼睛”,借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设备的实时引导,将直径如发丝般纤细的穿刺针、导管等器械,通过人体自然腔道或仅几毫米的微小创口,精准送达病变部位。无论是肿瘤组织、堵塞血管,还是狭窄腔道,都能在 “可视” 状态下接受靶向治疗。这种将影像诊断与临床治疗深度融合的模式,打破了内科、外科的传统界限,开创了全新的医疗模式。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之路充满了人类智慧的闪光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后,医学家们敏锐地意识到影像对疾病诊断的价值,进而尝试将其应用于治疗。1904年,Dawbon首次用石蜡油栓塞治疗颜面血管瘤,迈出了介入治疗的第一步;1929年,德国医生Forssmann冒险将导管插入自己的心脏,完成首例心导管造影;1953年,Seldinger发明经皮血管穿刺技术,极大简化了介入操作流程。此后,随着栓塞材料、球囊导管、支架等器械的不断创新,介入放射学逐渐从实验走向临床,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第三大临床支柱学科。
介入放射学的治疗手段可分为经血管介入和非血管介入两大类
经血管介入技术就像给血管“清淤”“修路”,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生能在发病黄金时间内,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送达堵塞的冠状动脉,迅速恢复血流;对于肝癌患者,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可把抗癌药物和栓塞剂精准注入肿瘤供血血管,既能杀死癌细胞,又能阻断肿瘤营养供应。而非血管介入技术则专注于疏通人体 “生命管道”,针对胆道梗阻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能在肝脏表面穿刺建立引流通道,快速缓解黄疸症状;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可利用激光能量消融部分椎间盘组织,减轻神经压迫。
从心血管到肿瘤,从消化系统到呼吸系统,介入放射学的应用几乎覆盖了全身各个系统。在血管疾病领域,它能治疗主动脉夹层、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危急重症;在肿瘤治疗方面,不仅可以通过动脉栓塞“饿死” 肿瘤,还能利用射频、微波、冷冻等消融技术 “烧死”“冻死” 肿瘤。例如,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可显著延长生存期;对于子宫肌瘤、前列腺增生等良性疾病,介入治疗同样能实现保留器官、缓解症状的目的。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放射学的优势显而易见
创伤小,术后仅留下微小针眼,极大降低了感染风险;精准度高,影像设备实时监控让治疗如同“指哪打哪”;恢复快,多数患者术后24小时内即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缩短60%以上;风险可控,对高龄、体弱等不耐受手术的患者更友好。此外,介入治疗还可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为复杂病情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65岁的张阿姨因消化道大出血被送入医院,血压持续下降,生命垂危。传统手术探查难度大、风险高,医生紧急实施介入治疗。通过 DSA 设备定位出血血管,将栓塞材料精准注入,成功止血。术后第二天,张阿姨就能正常进食,一周后康复出院。这样的案例在介入放射科每天都在上演,印证着这项技术 “不开刀也能治愈疾病” 的强大能力。
站在医学发展的前沿,介入放射学仍在不断突破。纳米级栓塞材料、智能导航导管、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识别等新技术的涌现,让治疗更精准、更安全。未来,它或许能攻克更多医学难题,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希望与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