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耳朵进水怎么办?正确处理耳内积水、预防中耳炎的实用技巧

发布时间:2025-07-22 10:42:03


李帅

广宗县医院眼耳鼻喉科

 

 

在日常生活中,耳朵进水是极为常见的情况。无论是畅快淋漓的游泳、舒适的沐浴,还是在雨中奔跑,都有可能让水悄无声息地进入耳道。多数人在耳朵进水后,会感觉耳道内闷胀不适,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屏障堵住,听力也会暂时受到影响。然而,很多人对耳朵进水的危害认识不足,常常采取错误的处理方式,殊不知这可能为中耳炎等耳部疾病埋下隐患。本文将详细介绍耳朵进水后的正确处理方法,以及预防中耳炎和耳朵进水的实用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耳朵健康。

 

耳朵进水的常见场景与潜在危害

耳朵进水的场景可谓五花八门。游泳时,尤其是进行自由泳、蛙泳等姿势时,头部频繁入水,水很容易顺着耳道流入;沐浴时,花洒喷出的水流若角度不当,也会灌入耳朵;在下雨天,未做好防护措施,雨水同样可能进入耳道。此外,一些水上运动,如冲浪、潜水等,耳朵进水的概率更是大大增加。

耳朵进水后,如果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当,潜在危害不容小觑。耳道内的皮肤非常娇嫩,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容易引发耳道炎症,出现耳道瘙痒、疼痛、红肿等症状。更严重的是,积水可能会通过耳道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中耳炎患者会感到耳部剧烈疼痛,部分人还会出现发热、耳鸣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引发更严重的耳部并发症。

 

耳朵进水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当耳朵进水后,切勿慌张,更不要采用一些错误的方式,比如用尖锐的物体掏耳朵、用力拍打耳朵等。这些做法不仅无法有效排出积水,还可能损伤耳道皮肤和鼓膜,增加感染的风险。以下是几种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

单脚跳排水法是简单易行的方式。把头歪向进水耳朵的一侧,使耳道与地面垂直,然后用同侧的脚单脚原地跳跃,利用重力和振动的力量,促使耳道内的积水排出。在跳跃过程中,可以适当晃动头部,效果会更好。

吸水法也能发挥不错的作用。用干净的医用棉签,轻轻伸入进水的耳道内,注意不要深入过深,以免损伤鼓膜。棉签会吸收耳道内的水分,当感觉到棉签有些湿润时,及时取出更换新的棉签,重复操作直至耳道内的水被吸干。

按压外耳道法同样值得一试。用手指轻轻按压进水耳朵的耳屏,也就是耳朵口前方的小突起,然后迅速松开,通过外耳道的压力变化,将积水“吸” 出来。反复多次操作,有助于积水排出。

对于一些难以排出的积水,可以尝试侧卧法。睡觉时将进水的耳朵朝下,保持侧卧姿势,经过一段时间,积水可能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慢慢流出。

 

预防中耳炎的关键要点

预防中耳炎,关键在于阻断感染途径,保持耳部的健康环境。首先,要注意耳部卫生,避免用不干净的手或物体掏耳朵,防止耳道皮肤受损引发感染。其次,在擤鼻涕时,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即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另一侧鼻孔的鼻涕,切勿两侧鼻孔同时用力擤,以免将鼻腔内的细菌和分泌物压入中耳,引发感染。

此外,增强自身免疫力也能有效预防中耳炎。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搭配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少耳部感染的机会。

 

预防耳朵进水的实用技巧

预防耳朵进水,能从源头上减少耳部疾病的发生。在游泳或进行水上运动时,佩戴合适的耳塞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耳塞可以阻挡水流进入耳道,选择时要注意材质柔软、大小合适,以保证佩戴的舒适性和密封性。

沐浴时,可以用手轻轻按住耳朵,或者戴上专门的沐浴耳罩,防止水流进入耳道。下雨天外出时,要记得带上帽子或雨伞,做好耳部的防护措施。

 

 

耳朵是我们重要的听觉器官,需要我们精心呵护。面对耳朵进水这一常见问题,我们要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避免因错误操作而引发耳部疾病。同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减少耳朵进水的概率,增强自身免疫力,预防中耳炎等疾病的发生。只有时刻关注耳朵健康,才能让我们始终拥有清晰的听力,聆听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