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07-23 14:47:16
王月
安国市医院儿科
“宝宝发烧到 38.6℃了,赶紧吃退烧药!”“才 38.2℃,不用吃药,物理降温就行。” 在育儿圈,38.5℃似乎成了用药的 “黄金分割线”。但儿内科医生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宝宝 38℃就精神萎靡,有的宝宝 39℃还照样玩耍。其实,体温数值只是参考,结合宝宝的状态和体温分级来处理,才是更科学的做法。
低烧(37.5℃-38℃):优先观察,减少刺激
宝宝的正常腋下体温在36℃-37.2℃之间,超过 37.5℃可视为发烧。当体温处于 37.5℃-38℃的低烧范围时,家长不必急于干预。这个阶段的发热多是身体免疫系统在 “工作”—— 比如对抗病毒感染时,体温升高能抑制病原体繁殖。
此时的处理核心是“让宝宝舒服”:减少衣物,避免穿得太厚导致热量无法散发;保持室内通风,温度控制在 24℃-26℃;鼓励宝宝多喝温水,通过补充水分帮助散热。若宝宝吃奶、玩耍、睡眠都正常,只需每 2-3 小时测一次体温,观察变化趋势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低烧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信号,如幼儿急疹、中耳炎等。如果宝宝同时出现烦躁哭闹、拒绝进食、耳朵流脓等异常表现,即使体温未达38.5℃,也需及时就医。
中烧(38.1℃-39℃):结合状态,灵活应对
当体温升至38.1℃-39℃,就进入了中烧范围。这时不能只看数字,而要关注宝宝的 “舒适度”:如果宝宝依然活泼好动,能正常吃奶吃饭,可先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同时密切监测体温;若宝宝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即便体温刚过 38℃,也可以考虑使用退烧药。
退烧药的作用不是“治病”,而是缓解不适。儿童安全的退烧药,需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过量。有些家长担心 “退烧药有副作用” 而硬扛,其实持续发烧可能让宝宝脱水、睡眠不佳,反而影响恢复。
这个阶段还要留意发热的“诱因”:如果是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中烧,且无其他症状,通常 24-48 小时会自行消退;若是伴随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可能是感染引起,需记录发热持续时间和其他表现,为就医提供参考。
高烧(39.1℃-40℃):及时用药,警惕危险信号
体温超过39.1℃属于高烧,此时无论宝宝精神状态如何,都建议及时使用退烧药。因为高烧可能引发热性惊厥(尤其是 6 个月 - 5 岁的宝宝),虽然大多数惊厥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发作时的紧急情况会让家长恐慌。用药后可配合物理降温,但不要用酒精擦身(可能导致酒精中毒),也不要给宝宝盖厚被子 “捂汗”(会导致体温骤升)。
需要立即就医的高烧情况包括:3 月龄以下宝宝体温超过 38℃(新生儿免疫系统弱,需排除严重感染);发烧持续超过 3 天无好转;伴随抽搐、呼吸困难、剧烈呕吐、皮疹、尿量明显减少等症状。这些情况可能提示肺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需通过检查明确病因。
特殊情况:体温不是唯一标准
有些宝宝发烧时,体温数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并不匹配。比如患有败血症的新生儿,可能体温不高甚至偏低;而接种麻风疫苗后,宝宝可能烧到39℃,但精神很好,持续 1-2 天就恢复。此外,发烧时的 “夜间升高” 是常见现象,这与人体昼夜节律有关,家长不必因夜间体温比白天高 0.5℃而过度紧张。
判断病情时,还要注意“热退精神”:如果宝宝吃了退烧药后体温下降,精神状态随之好转,说明病情相对平稳;若体温下降后仍萎靡不振,或退烧药效果越来越差(用药后不到 4 小时又烧起来),则需进一步检查。
说到底,处理宝宝发烧的核心是“个体化”——38.5℃这个数值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标准。家长需要做的是:学会正确测量体温(腋下测温最安全,电子体温计比水银体温计更适合家庭使用),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和伴随症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避免 “过度干预” 或 “盲目硬扛”。记住,发烧本身是身体的防御反应,我们的目标不是 “消灭发烧”,而是让宝宝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更舒适、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