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急性呼吸困难:从哮喘到肺栓塞的急诊鉴别

发布时间:2025-08-05 16:47:36

张坤林

河北省高碑店市医院 急诊科

 

 

急性呼吸困难是急诊科最常见的危急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可能涉及心肺、神经、代谢等多个系统。在众多病因中,哮喘和肺栓塞是两种需重点鉴别的疾病,前者为可逆性气道疾病,后者为致命性血栓栓塞症。本文将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流程及治疗原则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两者的急诊鉴别要点。

 

发病机制:气道痉挛vs 血栓栓塞

哮喘:可逆性气道炎症

哮喘的本质是慢性气道炎症,由Th2型免疫反应驱动,涉及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其典型病理改变包括气道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加、平滑肌收缩,最终引发喘息、气急等症状。

肺栓塞:肺动脉机械性阻塞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以血栓为主)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90%的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脱落经右心系统进入肺循环,造成肺动脉压力骤升、右心后负荷增加,同时引发肺组织缺血和神经反射性痉挛,导致急性呼吸困难。

 

临床表现:发作形式与伴随症状

哮喘:反复发作的喘息

典型症状: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起加重,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诱因: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冷空气刺激、呼吸道感染或运动后发作。

体征: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严重者呈“沉默肺”。

肺栓塞:突发的窒息感

典型症状:突发呼吸困难、胸痛(深呼吸时加重)、咯血,严重者伴晕厥、休克。

高危因素:近期手术史、长期卧床、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或下肢静脉曲张。

体征:呼吸急促(>20次/分)、发绀、颈静脉充盈,下肢肿胀或压痛(提示深静脉血栓)。

 

诊断流程:从病史到影像学

哮喘:肺功能检查为核心

病史询问:反复发作史、过敏史、家族史。

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绝对值≥200毫升)或激发试验阳性。

鉴别要点:需排除心源性哮喘、COPD、上气道阻塞等疾病。

肺栓塞:三步法确诊

临床评估:使用修订的Geneva评分或Wells评分评估预检概率。

高危因素:年龄>65岁、近期手术/骨折、恶性肿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

症状: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低危患者,阳性需进一步检查;动脉血气分析: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但非特异性);肌钙蛋白/BNP:升高提示右心功能不全。

影像学检查: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金标准,可显示肺动脉内血栓;肺通气/灌注显像: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或造影剂过敏者;下肢静脉超声:发现深静脉血栓支持诊断。

 

治疗原则:解痉平喘vs 抗凝溶栓

哮喘:控制炎症与缓解痉挛

急性发作期:短效β2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静脉或口服;氧疗维持血氧饱和度>90%。

长期管理: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生物制剂(如抗IgE单抗)用于重症患者。

肺栓塞:分层次抗凝与溶栓

风险分层:高危(伴休克/低血压):立即溶栓;中危(右心功能不全):抗凝治疗;低危:单纯抗凝治疗。

介入治疗:导管碎栓/抽栓术适用于溶栓禁忌或失败者;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预防复发。

 

预防与健康管理

哮喘预防

避免过敏原暴露,定期接种流感疫苗;长期规范使用控制药物,定期随访肺功能。

肺栓塞预防

术后早期活动,穿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高危人群(如肿瘤患者)长期抗凝治疗。

 

急性呼吸困难的急诊鉴别需结合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哮喘与肺栓塞虽症状相似,但治疗策略截然不同。及时识别高危肺栓塞患者并启动溶栓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而哮喘的规范管理则能减少急性发作频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