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心脑血管病偏爱哪类人?5 类高危人群请自查

发布时间:2025-08-25 10:27:28

姚英霞

邢台市襄都区医院

 

 

高血压失控者:血管的“隐形破坏者”

高血压被称为心脑血管病的“导火索”,长期血压偏高会持续冲击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加速。数据显示,血压超过 140/90毫米汞柱的人群,脑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群的 4 倍,冠心病风险增加 2-3 倍。这类人群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凭感觉用药,血压升高时无症状就擅自停药;二是忽视血压波动,认为偶尔升高无需在意。高血压对血管的损伤是渐进性的。当血压长期高于正常水平,血管内皮细胞会受损,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沉积形成斑块,就像生锈的水管逐渐狭窄堵塞。尤其是夜间血压升高或波动较大的人群,更易诱发心肌梗死和脑出血。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固定时间测量血压,将血压控制在 130/80毫米汞柱以下,同时定期检查血管超声,监测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的“重灾区”

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病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 倍,且发病年龄更早、病情更严重。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同时还会引起血脂代谢异常,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很多糖尿病患者只关注血糖控制,却忽视了对心脑血管的保护,这是非常危险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时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例如,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症状,而是表现为胸闷、气短等不典型症状,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要严格控制血糖外,还要定期检查血压、血脂、心电图等指标,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病变。同时,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吸烟成瘾者:血管健康的“慢性毒药”

吸烟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 倍,患脑卒中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 1.5-2 倍,且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发病风险越高。被动吸烟同样会对心脑血管健康造成危害。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会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戒烟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会逐渐降低。戒烟 1 年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可降低 50%;戒烟 5 年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可接近不吸烟者水平。因此,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吸烟者应尽快戒烟,同时避免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

 

肥胖及缺乏运动人群:代谢负担的“受害者”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腹型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紊乱问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数据显示,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 的人群,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和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缺乏运动,会使身体代谢率下降,脂肪堆积,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弹性下降。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脂代谢,降低血压和血糖,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同时结合适量的力量训练,保持健康的体重和身体状态。

 

有家族遗传史者:不可忽视的“遗传烙印”

心脑血管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在55 岁前患冠心病或脑卒中,那么本人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这是因为家族遗传因素会影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血脂代谢、血压调节等多个方面,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几率。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上5 类高危人群应提高警惕,做好自我筛查和预防。除了针对自身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外,还应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饮食方式,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只有做好全方位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远离心脑血管病的困扰,守护好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