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08-27 11:23:39
张雪蕊
邢台市人民医院
当出现感冒发烧、皮肤出疹等症状时,医生常建议做病毒检测明确病因。病毒作为非细胞型微生物,需寄生在活细胞内繁殖,检测难度高于细菌等病原体。目前临床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已形成完整技术体系,从早期形态观察到如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每种方法都有独特原理和适用场景。
病毒分离培养:“捕捉活病毒”的传统方法
病毒分离培养是经典检测手段,被誉为病毒诊断“金标准”。其核心是让病毒在人工培养的活细胞中生长繁殖,从而“捕捉”活病毒并鉴定。
操作时,技术人员将患者样本(如咽拭子、血液、痰液等)接种到特定细胞培养瓶中。这些细胞像“诱饵”,吸引病毒进入并利用细胞资源复制。病毒大量繁殖后会导致细胞病变,如融合、变形、脱落等,技术人员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这些特征性病变,可初步判断病毒存在。
但该方法耗时较长,通常需数天甚至数周出结果,难以满足流感、病毒感染等急症的快速诊断需求。此外,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对细胞培养环境要求极高,甚至无法体外培养,应用存在局限性。
抗原检测:“捕捉病毒碎片”的快速手段
抗原是病毒表面或内部的蛋白质成分,如同病毒的“身份标识”。抗原检测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直接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病毒抗原,判断是否感染。
常见的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就属此类。检测时,将样本(如鼻拭子)处理后滴加到检测卡上,若样本含病毒抗原,会与检测卡上的抗体结合,形成肉眼可见条带。整个过程通常仅需15-30分钟,操作简单,无需复杂设备,适合快速筛查。
抗原检测优势是快速、便捷,但灵敏度较低。体内病毒含量较少时,可能出现“假阴性”。因此,它更适合感染早期(病毒大量复制时)或大规模筛查,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更精准的检测方法。目前,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也常用抗原检测进行初步诊断。
核酸检测:“读取病毒基因”的精准技术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DNA或RNA),每种病毒的核酸序列具有唯一性。核酸检测通过扩增病毒核酸片段,使其数量达到可检测水平,从而判断样本中是否有病毒。
核酸检测灵敏度极高,即使样本中只有少量病毒核酸,也能准确检测,因此被视为许多病毒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不过,该方法对实验室条件和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检测需数小时,且易受样本采集、处理、污染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基因测序不仅能确认病毒存在,还能分析其基因序列,帮助追踪病毒变异,为防控和疫苗研发提供重要依据。
抗体检测:“追溯感染历史”的间接证据
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抗体,如同人体“记住”病毒的“通缉令”。抗体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特定病毒的抗体,判断是否曾感染。
抗体分IgM和IgG。IgM在感染早期出现,发病后1-2周达高峰,可作为近期感染标志;IgG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存在,能反映既往感染或免疫状态(如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
以乙肝病毒检测为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是保护性IgG抗体,阳性说明体内有足够抗体抵御感染;乙肝核心抗体IgM(抗-HBc IgM)阳性则提示近期有乙肝病毒感染。
但抗体检测有局限性。感染早期(窗口期),人体尚未产生足够抗体,检测可能假阴性;某些病毒的抗体可能与其他病毒交叉反应,导致假阳性。因此,它通常不用于早期诊断,更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状态评估等。
其他新兴检测技术:让病毒无所遁形
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新兴技术用于病毒检测。如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无需反复升降温,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核酸扩增,大幅缩短检测时间;数字PCR技术可对核酸绝对定量,更精准判断病毒载量,为病情评估和治疗效果监测提供依据。
基于基因芯片的检测技术能同时筛查多种病毒,尤其适合不明原因感染的诊断。例如,呼吸道感染可能同时存在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基因芯片技术可一次性完成检测,提高诊断效率。
不同方法各有千秋,临床应用需合理选择
病毒检测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感染病毒类型、检测目的、样本类型、实验室条件等。如快速诊断流感首选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追溯乙肝病毒感染史用抗体检测更有意义;病毒分离培养和基因测序更多用于科研或特殊病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