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08-27 11:23:55
谢亚培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普外一科
胆囊炎是普外科常见的胆道疾病,尤其在饮食不规律、爱吃高脂食物的人群中高发。很多人对胆囊炎的认知停留在“肚子痛”,但实际上,胆囊炎发作时身体会发出一系列信号,若能及时识别,就能尽早干预,避免病情加重。
疼痛:最典型的“预警信号”
胆囊炎发作时,疼痛往往是最先出现的症状,且具有明显特点:
疼痛位置:多集中在右上腹,也就是右侧肋骨下缘与肚脐连线的上方区域。这是因为胆囊位于肝脏下方,炎症刺激会直接引发该部位的疼痛。
疼痛性质:初期可能是隐痛或胀痛,但若炎症加重,会转为剧烈的绞痛,如同“拧着痛”,甚至让人蜷缩身体、无法直腰。
放射痛:疼痛可能放射到右侧肩膀或背部,这是由于神经传导的牵涉痛,很多人会误以为是肩膀或背部出了问题,容易延误判断。
诱发因素:多数疼痛在进食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后发作,因为高脂肪饮食会刺激胆囊收缩,排出胆汁帮助消化,若胆囊有炎症,收缩过程就会引发疼痛。部分人也会在夜间发作,这与睡眠时体位变化,胆囊内结石移动刺激胆囊壁有关。
胃肠道症状:容易被误判的“伴随反应”
胆囊炎发作时,常伴随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病”或“消化不良”:
恶心呕吐:炎症刺激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恶心感,严重时会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部分人呕吐后疼痛仍不缓解。
食欲不振:患者会明显感觉胃口变差,不想吃东西,尤其是看到油腻食物时,这种厌恶感会更明显。
腹胀:胆囊排出胆汁的功能受影响,食物消化(尤其是脂肪类食物)变慢,肠道内气体积聚,就会出现腹胀。
这些症状与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相似,但若同时伴有右上腹疼痛,就要警惕胆囊炎的可能,避免因自行服用胃药而掩盖病情。
全身症状:提示炎症加重的“危险信号”
当胆囊炎炎症加重,出现化脓、坏疽甚至穿孔时,身体会出现全身反应,需立即就医:
发热:炎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会引起体温升高。轻度胆囊炎可能只是低热(37.5℃~38℃),若体温超过38.5℃,甚至达到39℃以上,可能提示胆囊化脓或合并胆管感染。
寒战:部分患者会伴随寒战,即突然感觉寒冷、全身发抖,这通常与高热同时出现,是细菌感染加重的表现。
黄疸:少数情况下,胆囊炎合并胆管结石或炎症波及胆管时,会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逆流进入血液,出现皮肤、眼睛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如茶色)等黄疸症状。出现黄疸往往意味着病情更复杂,需紧急处理。
特殊人群的症状差异
不同人群的胆囊炎发作症状可能存在差异,需要特别注意:
老年人:由于身体反应能力下降,老年人胆囊炎发作时疼痛可能不明显,甚至没有剧烈腹痛,但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可能更突出,且病情进展更快,容易出现胆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需格外警惕。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和组织修复能力,胆囊炎发作时炎症不易控制,容易迅速发展为坏疽性胆囊炎,且疼痛、发热等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
出现这些症状该怎么办?
若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右上腹疼痛伴随恶心、呕吐、发热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停止进食:暂时不要吃任何食物,包括饮水,避免刺激胆囊收缩,加重疼痛。
2、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右侧卧位),减少活动,避免疼痛加剧。
3、及时就医:尽快前往医院急诊科或普外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血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腹部超声是诊断胆囊炎的首选方法,能清晰显示胆囊大小、壁厚、是否有结石等情况。
4、遵医嘱治疗:轻度胆囊炎可通过禁食、补液、抗感染等保守治疗缓解;若病情严重(如胆囊化脓、穿孔、结石嵌顿),则需要手术治疗,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常用的微创方式,创伤小、恢复快。
胆囊炎发作的症状看似复杂,但只要抓住“右上腹疼痛”这个核心信号,结合伴随的胃肠道症状、全身反应,就能提高识别率。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饮食、少吃高脂食物、控制体重,能有效预防胆囊炎发作。若曾有胆囊炎病史,更要注意定期复查,避免病情反复或加重。记住,身体的每一个“异常信号”都值得重视,及时就医才是对健康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