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解读中医内科:高血压病的调理策略

发布时间:2025-08-27 11:25:14

李灵

武安市中医院

 

 

在现代社会,高血压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中医将高血压归为“眩晕”“头痛”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肝、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不同于西医单纯的降压治疗,中医调理更注重整体平衡,通过辨证施治、生活调摄等手段,实现血压的稳定与身体机能的恢复。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知:不止于“血压高”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核心病机是“阴阳失调”。常见的证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晕头胀、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多因情绪激动诱发,如同体内“肝火”过旺,向上冲击头目。

肝肾阴虚型:常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恰似肝肾之“阴液”亏虚,无法制约阳气。

痰湿中阻型:以头晕沉重、胸闷腹胀、肢体困倦为特点,好比体内“痰湿”阻滞,清阳不升。

瘀血阻络型:可见头痛如刺、固定不移,伴有肢体麻木,多因血脉瘀滞不通所致。

这些证型并非孤立存在,常相互交织,需结合具体症状辨证分析,为调理提供精准方向。

 

辨证施治:中药调理的核心法则

中药调理强调“一人一方”,根据不同证型选择合适方药:

肝阳上亢者,常用天麻钩藤饮,以平肝潜阳、清热安神,方中的天麻、钩藤如同“灭火器”,能平息上亢的肝阳。

肝肾阴虚者,可选用杞菊地黄丸,通过滋补肝肾之阴,如为身体“补水”,以制约虚火。

痰湿中阻型,多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化痰、祛湿通络,像“清洁工”一样清除体内痰湿。

瘀血阻络型,则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让瘀滞的血脉重新畅通。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调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导致偏差。

 

经络疏通:非药物调理的有效途径

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疏通经络可辅助调节血压:

穴位按摩:按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可平肝降压;涌泉穴(足底前1/3处)能滋补肾阴;风池穴(后颈枕骨下)可缓解头晕头痛。每次每穴按揉3-5分钟,每日1-2次。

艾灸疗法:对于阳虚体质的高血压患者,可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温补阳气、调和气血,但需注意避免上火。

刮痧疗法:沿背部膀胱经、头部胆经进行刮痧,能疏通经络、排出瘀滞,每周1次即可,力度以舒适为度。

 

生活调摄:血压稳定的基础保障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生活方式的调整对高血压调理至关重要:

饮食有节:减少辛辣、油腻、过咸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易生痰湿、助肝火。可多吃芹菜、菊花、绿豆等清热平肝的食材,以及山药、莲子、枸杞等健脾补肾的食物。同时,每餐不宜过饱,保持脾胃运化功能正常。

情志调畅:情绪波动是血压升高的重要诱因,中医认为“怒伤肝”,长期焦虑、愤怒会导致肝阳上亢。可通过冥想、深呼吸、听舒缓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起居有常: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熬夜易耗伤肝肾之阴,加重高血压症状。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中午可适当午休15-30分钟。

适度运动: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方式,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运动强度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

 

调理误区:避开这些“雷区”

在高血压的中医调理中,不少人存在误区:

认为“中药无副作用”,随意加大药量或长期服用某一方剂。其实,中药需辨证使用,不对证的药物可能加重病情。

完全放弃西药治疗,单纯依赖中医调理。对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更为稳妥,擅自停用西药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引发危险。

忽视生活调理,认为只要吃药就能控制血压。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生活方式与病情密切相关,仅靠药物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高血压的中医调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辨证施治、经络疏通、生活调摄等多方面措施,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及时与医师沟通病情变化,调整调理方案,实现血压的平稳控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