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08-27 11:27:02
庞姗姗
博白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家庭康复训练是维持功能、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然而,居家环境复杂,患者身体机能受限,若训练不当易引发二次损伤。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与康复专家建议,总结卒中患者居家训练的10个安全原则,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科学指导。
环境改造:消除隐患,保障安全
居家环境需进行针对性改造:移除地毯、杂物等障碍物,保持地面干燥防滑,浴室安装扶手并铺设防滑垫,楼梯加装双侧扶手;卧室床铺安装护栏,夜间设置床头灯或声控照明,避免摸黑活动;在卫生间、卧室等区域设置急救按钮,确保紧急情况能快速求助。例如,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案例显示,经过防滑改造的浴室可将跌倒风险降低60%。
个体化方案:精准评估,循序渐进
训练前需通过专业机构完成运动、认知、语言功能评估,由康复团队制定“一人一方案”。例如,偏瘫患者需根据肌力分级选择训练强度:初期以被动关节活动为主,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平衡功能训练需从坐位平衡开始,逐步进展至双足站立、单足站立。训练频率建议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避免过度疲劳。
体位管理:预防挛缩,减轻水肿
正确体位可预防关节挛缩和压疮。仰卧位时,患侧肩下垫薄枕,保持肘部伸展,腕关节背伸;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下肢屈曲置于枕上;坐位时,腰部挺直,双足平放地面,髋关节保持90°屈曲。例如,Bobath握手训练中,患者双手交叉相握,患侧拇指置于健侧拇指上方,上举至90°可有效维持肩关节活动度。
运动安全:量力而行,避免代偿
训练需遵循“无痛原则”,关节活动范围以轻微牵拉感为限。例如,踝泵训练时,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展,缓慢背伸踝关节至最大角度,维持5秒后放松,每日3组,每组10次。使用助行器时,需遵循“助行器→患肢→健肢”的迈步顺序,保持身体重心稳定,避免因步幅过大导致失衡。
穿衣技巧:简化流程,减少依赖
选择宽松、开襟式上衣,扣子替换为魔术贴;裤子选择腰部松紧带设计。穿衣时遵循“先患侧后健侧”原则:取坐位,健手将衣领平铺于双膝,患侧上肢穿入袖管后,健手拉衣至肩部,再穿健侧袖管。脱衣顺序相反。例如,偏瘫患者使用长柄鞋拔可独立完成穿鞋动作,提升生活自理信心。
吞咽管理:调整姿势,降低风险
吞咽困难患者需采用“半卧位进食”,床头抬高30°—45°,头部稍前倾。食物选择从糊状(如米糊、果泥)逐步过渡到软食(如蒸蛋、烂面条),避免干硬或混合质地食物。进食时保持安静,每口食物量控制在5~10毫升,进食后保持姿势30分钟以防反流。若出现呛咳频繁,需立即就医评估吞咽功能。
语言训练:多元刺激,耐心引导
失语患者从单音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词汇、句子表达。例如,使用卡片辅助训练:家属展示“喝水”卡片,同时缓慢说出“我要喝水”,引导患者模仿;构音障碍患者可通过吹气球、鼓腮等动作锻炼唇舌肌力,每日练习绕口令(如“八百标兵”)改善发音清晰度。训练中需避免催促,给予患者充分表达时间。
生命体征监测:实时记录,及时干预
训练前后需监测血压、心率,使用手机备忘录记录数据。例如,若训练后收缩压升高超过20毫米汞柱或出现头晕、胸痛等症状,需立即停止训练并休息;若症状持续不缓解,需拨打急救电话。长期卧床患者需每日定时翻身,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每2小时调整一次卧位。
应急准备:技能培训,未雨绸缪
家属需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术等应急技能。例如,若患者发生食物误吸窒息,立即站在其身后,双手环抱患者腹部,快速向上冲击压迫;同时拨打120并持续急救直至医护人员到达。家中常备急救药品及联系卡,注明患者病史、用药禁忌等信息。
心理支持:倾听理解,重建价值
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达30%~50%,家属需耐心倾听患者情绪,避免否定或敷衍回应。例如,鼓励患者参与简单家务(如擦桌子、整理衣物),通过“我能行”的体验重建自我价值感;定期组织家庭聊天,使用封闭式提问(如“今天想喝粥还是面条?”)降低沟通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或加入卒中康复社群,缓解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