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从饮食到生活习惯:如何调整生活方式来减少肾结石风险

发布时间:2025-08-27 11:31:18

李丹

河北省深州市医院外二科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发病率正逐年攀升,尤其在青壮年人群中更为突出。这些由尿液中的矿物质结晶沉积形成的“小石头”,不仅会引发剧烈的腰痛、血尿,反复发作还可能损害肾功能。预防肾结石,关键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管理。下面我们就从饮食、饮水和生活习惯三个方面,聊聊如何远离肾结石的困扰。

 

吃对食物:管住嘴,防结石

1限制“促石物质”的摄入:

草酸钙结石(最常见):重点限制高草酸食物。菠菜、苋菜、杏仁、巧克力等草酸含量极高,日常要少吃。食用前用沸水焯煮,能有效去除部分草酸。

尿酸结石:需减少嘌呤摄入。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嘌呤丰富,不宜频繁食用。同时要避免喝啤酒,因为啤酒也含有嘌呤。

警惕高盐(钠):盐(钠)吃多了会增加尿钙排泄,促进结石形成。除了炒菜少放盐,更要当心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香肠、罐头、酱油、各种酱料等含盐量都不低,购买时记得看营养成分表。

2增加“防石营养素”的供给:

科学补钙很重要:很多人误以为肾结石患者要少吃钙,其实不然!饮食中钙不足时,肠道反而会吸收更多草酸,增加结石风险。建议每天摄入适量钙,首选低脂牛奶/酸奶、豆腐等天然食物来源,避免盲目大量服用钙片。

巧用枸橼酸: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柠檬)富含枸橼酸,它能有效抑制结石形成。每天吃一些这类水果,或者喝点稀释的柠檬水,都能帮助降低尿液中结石成分的浓度,研究显示这有助于减少草酸钙结石复发。

膳食纤维不可少:燕麦、芹菜、苹果(带皮)等富含膳食纤维,它能帮助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建议每天适量摄入,在三餐中均匀搭配。

 

喝好水:水是预防结石的“良药”

1喝够量:看尿液颜色做判断

普通人每天要喝足水,而肾结石高危人群(如得过结石、经常久坐)更要多喝点。判断喝够没?很简单:看尿液颜色!淡黄色说明水量合适;如果颜色深黄,就是身体在提醒你该喝水了。

夏天出汗多或运动后,记得额外补充水分。但注意一次别喝太多,避免加重肾脏负担,最好“少量多次”地喝。

2选对水:白水最佳,饮料要慎选

首选白开水或淡茶水。

矿泉水注意成分:选购时看看标签,选择钙、钠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高钙高钠的矿泉水可能增加风险。

限制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研究显示,常喝含糖饮料会增加肾结石风险(因为它会增加尿钙排泄);过量喝碳酸饮料则可能让尿液变酸,更容易形成尿酸结石。

3喝对时间:关键节点别忽视

晨起一杯水:快速稀释夜间浓缩的尿液。

睡前适量水:减少夜间尿液过度浓缩(注意别喝太多影响睡眠)。

三餐后喝点水:帮助消化,同时也能“冲刷”一下泌尿系统。

 

养成好习惯:细节之处防结石

1动起来:促进代谢助排石

久坐不动会让尿液在肾脏停留时间变长,增加结石“沉淀”的机会。建议每周坚持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等,既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也有助于微小结石随尿液排出。

2作息稳:避免代谢出岔子

规律睡眠:长期熬夜会影响肾脏排毒功能,导致尿液中结晶物质沉积。尽量保证充足睡眠,固定作息时间。

规律饮食: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都会扰乱身体代谢,增加结石风险。坚持三餐定时定量,晚餐不宜过晚过饱,让泌尿系统代谢更平稳。

3控体重、管慢病:降低风险因素

控制体重:肥胖人群肾结石发病率更高,常伴有高尿酸、高血糖等问题。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能有效降低结石风险。

管理基础病:高血压会损伤肾脏血管,影响尿液排泄;糖尿病可能导致尿液酸碱度异常,促进结石形成。因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务必积极控制病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用药,这也是预防肾结石的重要一环。

 

肾结石的形成,往往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累积的结果。预防它,同样需要我们从日常细节入手:调整饮食结构、科学饮水、坚持运动、规律作息。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实则是我们对抗肾结石的“有力武器”。对于曾经患过肾结石的朋友,更需要将这些好习惯长期坚持下去,并定期复查,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结石复发的风险,守护好我们的肾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