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如何做好院感护理,避免交叉感染

发布时间:2025-08-27 11:33:03

管士宁

安新县中医医院

 

 

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患者或医护人员在医院内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因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导致的感染。院感不仅会加重患者病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尤其在医院这种人员密集、环境复杂的场所,院感的防控成为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做好院感护理,避免交叉感染,是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本文围绕院感护理的四个核心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医护人员和公众全面理解和掌握院感防控的实用措施。

 

严格落实手卫生规范,切断传播途径

手是细菌和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直接关系到院感防控的成效。正确、规范的手卫生操作是避免交叉感染的首要措施。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必须按规范执行手卫生或卫生手消毒。

手卫生的具体步骤包括用流水和肥皂彻底洗净手部各部位,洗手时间不少于15秒,特别注意指缝、指甲缝和手腕部位。使用免洗手消毒剂时,应充分涂抹至手部完全干燥。医院应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和合格的消毒用品,定期培训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与技能,督促执行手卫生规范。

此外,合理使用手套也是防止院感的有效措施,但手套不能替代手卫生。摘除手套后仍需立即洗手,避免因手套破损或错误操作造成细菌传播。

 

强化环境消毒管理,营造安全护理环境

医院环境是病原微生物的潜在储存和传播场所,尤其是病房、手术室、治疗室等重点区域,环境卫生管理至关重要。定期对病房床栏、门把手、桌面、医疗设备等高频接触部位进行消毒,可以有效降低病原体污染。

消毒工作应依据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及方法。一般环境可使用含氯消毒剂、醇类消毒剂或过氧化氢等有效杀菌的消毒剂。针对血液、体液污染的区域,需要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消毒措施。

护理人员应熟悉消毒流程和注意事项,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对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灭菌也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标准,防止器械成为交叉感染源。空气流通和湿度控制同样重要,合理的通风能减少空气传播的感染风险。

此外,医院应做好垃圾分类和处理,防止感染源扩散。使用一次性物品时应按规定处置,防止污染环境。

 

合理规范抗菌药物使用,控制耐药菌传播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防控院感尤其是耐药菌感染的重要环节。滥用或不当使用抗生素会促进耐药菌产生,增加感染治疗难度和风险。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严格审核和监控抗生素的使用。

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根据病原菌的药敏结果科学选用抗生素,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患者应按医嘱足量、足疗程服药,不随意停药或更换药物。

护理人员需关注患者用药反应和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应加强对耐药菌携带者的隔离管理,避免传播。

教育患者及家属了解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院感防控环境。

 

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提升院感防控能力

院感防控离不开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责任心。医院应建立完善的院感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院感风险的认识和防控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手卫生操作、环境消毒、隔离措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感染监测和报告等。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和考核,确保培训效果落地。

同时,应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普及基础的感染预防知识,如正确佩戴口罩、咳嗽礼仪、限制非必要人员探视等,减少院内传播风险。

医院管理层需强化监督检查,建立激励和问责机制,推动院感防控常态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感染监测和数据分析,为精准防控提供依据。

此外,合理安排人员配置,避免因人手不足导致的操作疏漏,也是降低院感发生率的重要保障。

做好院感护理,避免交叉感染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手卫生、环境消毒、抗菌药物管理和人员培训四大方面。只有坚持科学规范操作,落实责任,持续改进,才能有效降低院内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健康。在当前公共卫生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院感防控显得尤为重要,期待各方共同努力,筑牢医疗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