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心肌缺血的“求救信号”:心电图如何捕捉ST段压低与T波倒置

发布时间:2025-08-27 11:34:19

张佳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每时每刻都在为全身输送血液。然而,当冠状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发生狭窄或堵塞时,心肌供血不足,就会引发心肌缺血。这一过程可能悄无声息,也可能通过心电图(ECG)发出明确的“求救信号”——ST段压低和T波倒置。本文将带您了解这两种心电图改变的机制、意义及临床价值。

 

心肌缺血:心脏的“隐形危机”

心肌缺血的本质是心肌细胞因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而代谢紊乱。若缺血持续存在,可能发展为心绞痛(胸痛、胸闷)甚至心肌梗死(心脏细胞坏死)。然而,并非所有心肌缺血都会引发明显症状,尤其是早期或轻微缺血时,患者可能毫无察觉。此时,心电图成为捕捉心肌缺血的关键工具。

 

心电图基础:心脏电活动的“翻译官”

心电图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波形,反映心肌的兴奋、传导和恢复过程。典型心电图包含P波、QRS波群、ST段和T波四个主要部分:

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收缩);

QRS波群:代表心室去极化(收缩);

ST段:连接QRS波群和T波,反映心室复极化的早期阶段;

T波:代表心室复极化的后期阶段。

当心肌缺血发生时,电活动的传导和恢复过程受阻,导致ST段和T波出现特征性改变。

 

心肌缺血的“求救信号”:ST段压低与T波倒置

1ST段压低:心肌缺血的“早期预警”

机制:

ST段对应心室复极化的早期阶段。当心肌缺血时,缺血区域的心肌细胞复极化延迟,与非缺血区域形成电位差,导致ST段相对于基线(等电位线)向下偏移,即ST段压低。

临床意义:

稳定性心绞痛: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冠状动脉痉挛或狭窄导致心肌缺血,ST段压低常在胸痛发作时出现,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

不稳定性心绞痛:即使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ST段压低,提示缺血更严重,可能进展为心肌梗死。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持续压低伴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升高,需紧急治疗。

案例:

55岁的张先生因胸痛就诊,心电图显示V4-V6导联ST段压低0.2mV。结合症状和肌钙蛋白正常,诊断为稳定性心绞痛。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前降支狭窄70%,植入支架后症状消失。

2T波倒置:心肌缺血的“持续警报”

机制:

T波反映心室复极化的后期阶段。心肌缺血时,缺血区域的心肌细胞复极化顺序紊乱,导致T波方向与正常相反,即T波倒置。若缺血持续存在,T波倒置可能更明显,甚至出现“冠状T波”(深而对称的倒置T波)。

临床意义:

心肌缺血的延续:T波倒置常伴随ST段压低出现,提示缺血范围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

心肌梗死的演变:心肌梗死后,T波可能经历“直立→倒置→逐渐恢复”的过程,T波倒置是心肌损伤恢复期的表现之一。

其他原因: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心肌病等也可能导致T波倒置,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案例:

62岁的李女士因反复胸闷就诊,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运动试验中,ST段压低伴胸痛加重,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经强化药物治疗后,T波倒置逐渐变浅,症状缓解。

 

心电图的局限性:需结合临床与其他检查

尽管ST段压低和T波倒置是心肌缺血的重要标志,但心电图并非万能:

假阳性:部分健康人(如运动员)或非心脏疾病(如电解质紊乱)也可能出现类似改变。

假阴性:某些心肌缺血(如右冠状动脉病变)可能不引起ST段压低,或缺血区域与心电图导联不匹配。

因此,医生需结合患者症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及影像学检查(如冠状动脉CT或造影)综合判断。

 

心电图是捕捉心肌缺血“求救信号”的利器,ST段压低和T波倒置如同心脏发出的“SOS”,提醒我们及时干预。然而,心电图的解读需结合临床背景,避免过度诊断或漏诊。如果您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或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请务必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并遵医嘱管理心脏健康。守护心脏,从读懂它的“语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