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08-27 11:35:25
田宁宁
河北省深州市医院儿一科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新生儿肺部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功能低下,一旦受到病原体侵袭,极易引发炎症反应。
自身危险因素:新生儿的“先天短板”
新生儿自身的生理特点使其成为肺炎的易感人群,这些“先天短板” 决定了他们对抗病原体的能力远不及年长儿。
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是最关键的因素。新生儿的气道狭窄,黏膜娇嫩,黏膜下血管丰富,一旦受到病原体刺激,容易出现充血、水肿,导致气道阻塞。肺泡数量少且表面积小,气体交换效率低,感染后炎症渗出物会进一步影响气体交换,引发呼吸困难。同时,新生儿咳嗽反射较弱,无法有效排出呼吸道分泌物,病原体容易在肺部定植繁殖,加重感染。
免疫系统的“防御空白” 也增加了感染风险。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在出生后会逐渐减少,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激活,T 细胞、B 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不完善,无法有效识别和清除病原体。尤其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免疫功能更差,肺炎的发生率是足月儿的数倍,且病情往往更为严重。
皮肤和黏膜屏障功能薄弱同样不容忽视。新生儿皮肤薄嫩,完整性容易被破坏(如脐部创面、皮肤褶皱处糜烂),病原体可通过破损皮肤进入血液,进而侵犯肺部。
宫内感染:出生前的“隐形威胁”
母体感染是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孕妇在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原体后,病原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侵犯胎儿肺部。若孕妇患有细菌性阴道炎、宫颈炎等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可能上行感染胎膜,引发绒毛膜羊膜炎,病原体通过胎膜污染羊水,胎儿在宫内吸入污染的羊水,就可能导致肺部感染。
早产和胎膜早破也会增加宫内感染风险。胎膜早破时间越长,羊水被污染的概率越高,胎儿被感染的机会增加。早产儿由于肺部发育更不成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更弱,即使感染轻微,也可能发展为严重肺炎。
此外,宫内缺氧和窒息也可能诱发肺炎。胎儿在宫内缺氧时,呼吸运动增强,可能吸入含有胎粪的羊水,胎粪刺激肺部引发化学性炎症,同时胎粪中可能含有病原体,进一步加重感染。
分娩过程感染:产道中的“潜在风险”
产道内的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是常见的感染源。产妇阴道内存在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细菌,当新生儿经过产道时,可能吸入含有这些细菌的分泌物,引发细菌性肺炎。若产妇患有淋病、衣原体感染等性传播疾病,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接触到病原体,也可能导致肺部感染,通常在出生后1-2 周内出现症状。
分娩时间过长和助产操作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分娩过程延长会使新生儿在产道内暴露时间增加,吸入病原体的机会增多。使用产钳、胎头吸引器等助产工具时,可能损伤新生儿皮肤和黏膜,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进而引发肺部感染。
产后感染:出生后的“环境挑战”
接触传播是产后感染的主要途径。新生儿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家人(如感冒、肺炎患者)密切接触时,病原体可通过飞沫传播进入新生儿呼吸道。家长或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前未彻底清洁双手,也可能将病原体传递给新生儿。
医院内感染是不可忽视的感染来源。新生儿在住院期间,可能接触到医院环境中的耐药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这些细菌毒力强,对抗生素不敏感,感染后治疗难度大。若新生儿与其他感染患儿共处一室,也可能交叉感染引发肺炎。
呼吸道管理不当也可能诱发肺炎。新生儿呛奶是常见的问题,频繁呛奶会导致乳汁吸入肺部,引发吸入性肺炎,乳汁在肺部分解后还可能继发细菌性感染。此外,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新生儿,若呼吸机管道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导致医源性肺炎。
新生儿肺炎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家长需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精神和吃奶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通过科学预防和早期干预,绝大多数新生儿肺炎都能得到有效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