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预防产后出血:重要性及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2025-08-27 11:37:56

杨静

河北省故城县医院产科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往往来势汹汹,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危及产妇生命。据临床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因产后出血导致的产妇死亡占比居高不下,其凶险程度让它成为产科医生重点防控的“红色警报”。

 

认识产后出血:不可轻视的“分娩隐形杀手”

产后出血通常指胎儿娩出后24 小时内,自然分娩者出血量超过 500 毫升,剖宫产者超过 1000 毫升。这种突发状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子宫收缩乏力是最常见的原因,孕期子宫过度膨胀(如多胎妊娠、巨大儿)、分娩时间过长等,都可能导致子宫肌肉收缩能力减弱,无法闭合胎盘剥离后的血管;胎盘异常(如胎盘残留、胎盘植入)会使子宫壁创面难以愈合,持续出血;软产道损伤(如会阴撕裂、宫颈裂伤)若未及时缝合,也会造成大量失血;少数情况下,产妇自身凝血功能障碍也会引发难以控制的出血。

产后出血的危险性不仅在于失血量本身,更在于其引发的连锁反应。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会导致失血性休克,造成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即便抢救成功,也可能留下永久性的器官损伤。

 

预防为先:筑牢产后出血的“三道防线”

1产前预防:降低高危因素

产前检查是预防产后出血的第一道关卡。通过定期产检,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引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前置、多胎妊娠等,并提前制定干预方案。有过产后出血史、子宫肌瘤、凝血功能异常的产妇,属于高风险人群,需在孕期加强监测,必要时提前住院待产。

孕妇在孕期的自我管理同样重要。合理饮食,避免胎儿过大增加分娩难度;适当运动,增强子宫肌肉的收缩能力;积极治疗妊娠期合并症,如贫血、高血压等,都能降低产后出血的风险。此外,孕妇应提前了解产后出血的基本知识,选择有抢救能力的医院分娩,为安全分娩增添保障。

2产时预防:规范操作减少风险

分娩过程中的科学干预能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产妇的宫缩情况、产程进展和出血量,适时使用缩宫素等药物增强子宫收缩。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医生可能会预防性使用止血药物或采取宫腔填塞等措施。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避免过度紧张导致宫缩乏力。第二产程中,正确使用腹压,避免产道损伤;胎儿娩出后,不要急于娩出胎盘,待胎盘自然剥离后再轻轻牵拉,减少胎盘残留的可能。这些细节操作,都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环节。

3产后预防:密切监测及时处理

产后2 小时是产后出血的高发时段,被称为 “黄金观察期”。产妇需在产房内接受严密监测,医护人员会定期按压子宫,观察宫缩情况和阴道出血量,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产妇自身也要注意观察恶露的颜色、量和气味,若发现出血突然增多、血块过大,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应急应对:遭遇产后出血如何科学处理

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及时有效的抢救至关重要。医护人员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首先通过按摩子宫、使用强效宫缩剂等方法促进子宫收缩;若怀疑胎盘残留,会立即进行清宫术;对于软产道损伤,会尽快缝合止血;若出血难以控制,可能需要采取介入治疗(如髂内动脉栓塞)或手术(如子宫动脉结扎、子宫切除术)等极端措施挽救产妇生命。

 

重视康复:产后出血后的身体调养

经历产后出血的产妇,身体恢复需要更长时间和更精心的护理。首先要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等,纠正贫血状态。其次,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逐步恢复体力。

 

产后出血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预防。从产前的风险评估到产时的规范操作,再到产后的密切监测,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孕产妇及其家庭应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积极配合医疗干预,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守护母婴健康。记住,科学预防和及时应对,是抵御这场“分娩危机” 的最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