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09-09 16:10:34
冀志学
邯郸市第四医院
在生活中,心脏骤停可能毫无征兆地发生,无论是街头突发的意外,还是家中老人的突然倒下,每一秒都关乎生命安危。医学上有“黄金 4 分钟” 的说法:当人体发生心脏骤停后,大脑会在 4 分钟内开始出现不可逆损伤,超过 10 分钟,生存概率几乎为零。而掌握心肺复苏(CPR)与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使用方法,就能在这关键的 4 分钟里,为患者搭建起生命的 “桥梁”,甚至创造起死回生的奇迹。
首先,我们要明确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进行CPR。当发现有人倒地时,第一步要保持冷静,快速呼喊患者并拍打其双肩,观察是否有回应;同时靠近患者口鼻,感受是否有气流,低头查看胸部是否有起伏,判断呼吸是否正常,整个过程需在 10 秒内完成。若患者无回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说明已发生心脏骤停,必须立即启动急救流程:一边让身边人拨打 120 急救电话并寻找附近的 AED,一边自己快速开始 CPR。
CPR 的操作核心可概括为 “30 次按压 + 2 次人工呼吸” 的循环,具体步骤需严格遵循标准。按压前,要将患者仰卧在坚硬平坦的地面上,解开其衣领和腰带,保证胸部无束缚。施救者跪坐在患者一侧,双手掌心向下交叠,手掌根部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双臂伸直,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深度需达到 5-6 厘米,频率保持在每分钟 100-120 次,按压时要注意节奏均匀,避免用力过猛导致肋骨骨折。
完成30 次按压后,需进行人工呼吸。先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和分泌物,再用手掌托起患者下巴,使其头部后仰,打开气道。然后捏住患者鼻子,自己先正常吸气,用嘴完全包住患者的嘴,缓慢吹气,确保每次吹气时间不少于 1 秒,且能看到患者胸部明显起伏。若吹气时胸部无起伏,需重新调整头部姿势,确保气道通畅后再尝试。如此反复进行 “30 次按压 + 2 次人工呼吸” 的循环,直到 AED 到达或专业急救人员接手。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是心脏骤停急救中的 “关键武器”,其操作简单易懂,即使是没有医学基础的普通人也能快速掌握。当 AED 到达现场后,第一步要立即打开 AED 电源,设备会通过语音和文字提示引导操作,此时需按照提示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胸部指定位置:一片贴在右锁骨下方,另一片贴在左乳头外侧。贴好电极片后,AED 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在此过程中,需确保所有人远离患者,避免干扰设备分析。
若AED 提示需要除颤,会再次语音提醒所有人远离患者,确认无误后,施救者需按下除颤按钮,设备会自动释放电流进行除颤。除颤完成后,AED 会提示继续进行 CPR,此时需立即回到患者身边,继续按照 “30 次按压 + 2 次人工呼吸” 的循环操作,AED 会每隔 2 分钟再次自动分析心律,若仍需除颤则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患者恢复意识、呼吸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
需要强调的是,CPR 和 AED 的使用技能并非专业医护人员的 “专利”,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应掌握的生存技能。据统计,在我国,心脏骤停的院外生存率不足 1%,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众急救技能普及率低,很多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只能等待专业救援,错失了黄金抢救时间。而在急救体系完善的国家,如美国,经过 CPR 培训的民众比例超过 50%,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外生存率可达 10%-30%。
如今,AED 已逐渐在商场、机场、地铁站、学校等公共场所普及,这些橘红色的 “生命盒子”,正是守护大众安全的重要保障。但仅有设备还不够,更需要我们主动学习急救知识,在关键时刻敢于出手、正确施救。要知道,每一次规范的 CPR 按压,每一次及时的 AED 除颤,都可能为他人的生命争取宝贵时间,让 “黄金 4 分钟” 不再成为生命的遗憾。
学习CPR 与 AED 使用,不仅是对他人生命的负责,更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保护。从现在开始,主动参与当地红十字会或医疗机构组织的急救培训,掌握这门 “救命技能”,让我们在意外来临时,不再只能无助观望,而是能成为守护生命的 “第一响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