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房颤不抗凝,中风风险高5倍

发布时间:2025-09-18 15:21:01

吕静丽

无极县医院  心内科

 

 

“医生让我长期吃抗凝药,可听说这药会导致出血,能不能不吃?” 很多房颤患者都有这样的纠结。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常感觉心跳不规则、心慌气短。但比症状更危险的是它背后的 “隐形杀手”—— 血栓形成,而抗凝药正是预防血栓的关键。数据显示,房颤患者若不进行抗凝治疗,中风风险是普通人的 5 倍,且一旦发生中风,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显著升高。搞懂房颤与血栓的关系,才能理解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先明白:房颤为什么会增加中风风险?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心房规律收缩,将血液泵入心室;但房颤时,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变成无序的颤动,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流动缓慢,尤其容易在左心耳(心房的一个小囊状结构)内淤积,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会随着血液流向全身,最容易堵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中风(脑梗死)。

临床数据显示,约20% 的中风由房颤引起,且房颤导致的中风病情更严重 —— 血栓往往体积较大,堵塞的脑血管较粗,会造成更大范围的脑组织损伤,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等后遗症的概率更高,死亡率也比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高 30%。因此,房颤治疗的核心不仅是控制心跳,更重要的是预防血栓形成。

 

关键:抗凝药的作用,是“防血栓” 而非 “治房颤”

很多患者误以为“房颤好了,就不用吃抗凝药了”,其实抗凝药的作用是针对血栓形成的风险,而非直接治疗房颤本身。它能抑制血液凝固,降低血栓形成的概率,从而减少中风风险。虽然存在出血风险(如牙龈出血、皮下瘀斑),但临床获益远大于风险 —— 规范使用抗凝药可使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降低 60%-70%。

需要强调的是,房颤患者的血栓风险与症状轻重无关:有些患者房颤发作时心慌明显,有些则没有任何不适(称为“无症状房颤”),但只要血栓风险评估达到用药标准,就必须抗凝治疗。曾有位患者因 “无症状房颤” 拒绝吃抗凝药,半年后突发中风,虽保住性命却留下终身偏瘫,追悔莫及。

 

哪些房颤患者必须吃抗凝药?看“血栓风险评分”

医生会通过“CHA₂DS₂-VASc 评分” 判断房颤患者的血栓风险,评分越高,中风风险越大,越需要抗凝治疗。评分指标包括:

充血性心力衰竭(1 分);

高血压(1 分);

年龄≥75 岁(2 分);

糖尿病(1 分);

中风或血栓病史(2 分);

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外周动脉病,1 分);

年龄65-74 岁(1 分);

女性(1 分)。

总分≥2 分的男性或≥3 分的女性,属于高风险人群,必须长期服用抗凝药;总分 1 分的男性或 2 分的女性,属于中风险人群,医生会根据出血风险综合评估是否用药;低风险人群(评分 0 分)可暂时不用抗凝药,但需定期复查。

 

吃抗凝药,这2 个注意事项要牢记

定期监测,调整剂量: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需定期查凝血功能(INR 指标),根据结果调整剂量,避免因剂量不足导致血栓,或剂量过高引发出血;新型口服抗凝药虽无需频繁监测,但仍需按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增减剂量。

警惕出血信号,及时就医:服药期间若出现异常出血(如呕血、黑便、皮肤大片瘀斑、鼻出血不止),或摔伤、撞伤后头部不适,需立即停药并就医,排查是否为药物引起的出血并发症。

房颤患者对抗凝药的纠结,本质是对“中风风险” 的低估和对 “出血风险” 的过度担忧。但临床证据明确:不抗凝的中风风险远高于抗凝的出血风险。只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定期监测,就能在降低中风风险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安全。记住,对房颤患者来说,吃抗凝药不是 “选择题”,而是降低中风风险的 “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