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09-18 15:21:14
苗永飞
邯郸市魏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孩子在沙发上爬着玩,没坐稳摔下来撞到脑袋,哭了几分钟就又笑又闹,应该没事吧?” 生活中,家长常因孩子摔到头后 “哭完就恢复活泼” 而放松警惕,却不知儿童颅骨较软、脑组织发育尚未成熟,即使当下看似无碍,也可能隐藏延迟出现的风险。儿童摔到头后的 “没事” 可能是暂时的,家长需掌握 3 个核心观察要点,在 24-48 小时内密切监测,才能真正排除危险。
观察要点1:先看 “意识状态”,这是判断风险的首要信号
孩子摔到头后,哭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哭完后的意识状态更关键。家长可通过3 个简单动作判断意识是否正常:
呼唤回应:轻声喊孩子的名字,观察是否能快速回应,且眼神专注(如能准确看向家长、回答简单问题,如“疼不疼”“要不要抱”);
动作配合:让孩子做简单动作,如“把玩具递给妈妈”“抬抬手”,若能顺利完成,说明肢体控制和意识连贯;
避免“异常嗜睡”:摔后不要让孩子立即入睡,若孩子哭闹后确实疲倦,可每隔 1-2 小时唤醒一次,观察是否能清醒(如唤醒后能认出家长、正常说话或玩耍)。
若出现“呼唤无回应”“眼神呆滞”“唤醒后很快又昏睡”“烦躁不安、无法安抚” 等情况,可能是脑组织受冲击的信号,需立即送医做 CT 检查,排除颅内损伤。曾有个 2 岁孩子摔到头后哭了一会儿就睡着,家长未及时唤醒,半夜发现孩子呼吸急促、面色苍白,送医后诊断为轻微颅内出血,因延误观察差点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观察要点2:警惕 “异常症状”,出现这些情况必须就医
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准确描述不适,家长需主动观察是否出现以下“危险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在摔后几小时甚至 1-2 天内出现:
呕吐频繁:尤其是“喷射性呕吐”(呕吐物用力喷出,而非正常吐奶或溢奶),或呕吐次数超过 2 次,可能是颅内压升高的表现;
头部异常:观察头部是否有明显肿胀、淤青(可冷敷缓解,但不要用力按压),若肿胀迅速变大,或按压时孩子哭闹加剧,需警惕皮下出血或颅骨损伤;
行为异常:如突然走路不稳、肢体无力(如一侧手臂/ 腿不愿活动)、抽搐、瞳孔大小不一(可对比孩子两侧瞳孔,正常应等大且对光有反应),或出现 “逆行性遗忘”(如忘记刚发生的事,反复问 “我为什么在这里”)。
此外,若孩子出现持续头痛(因无法表达,可能表现为频繁用手拍头、哭闹)、面色苍白、精神萎靡,也需及时就医,不要等症状加重才重视。
观察要点3:关注 “后续状态”,24-48 小时内别掉以轻心
即使摔后1-2 小时内无异常,家长也需在 24-48 小时内持续观察孩子的饮食、睡眠和玩耍状态:
饮食:是否正常吃饭、喝水,有无拒绝进食(可能因头痛或恶心);
睡眠:除了避免立即入睡,还要观察睡眠质量,是否频繁惊醒、哭闹,或睡眠时间明显增多/ 减少;
玩耍:是否恢复平时的活力,如能正常跑跳、玩玩具,还是变得安静、不愿活动,或对喜欢的游戏失去兴趣。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婴幼儿(尤其是1 岁以下)颅骨较薄,即使是从低矮处(如婴儿床、沙发)摔下,也可能引发风险,家长不要因 “摔得不高” 就忽视观察。若孩子年龄越小、撞击力度越大(如从高处坠落、撞到尖锐硬物),观察时间应更长,必要时提前就医排查。
儿童摔到头很常见,但“哭完就没事” 的误区可能隐藏风险。家长无需过度恐慌,但必须掌握 “观察意识、警惕异常症状、持续监测后续状态” 这 3 个要点,既要避免因过度紧张频繁带孩子做 CT(辐射有一定影响),也要杜绝因忽视观察延误治疗。记住:科学观察比 “侥幸认为没事” 更重要,及时发现异常才能为孩子的头部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