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09-18 15:22:32
刘旭东
高邑县医院 口腔科
“智齿又肿了,疼得连饭都吃不下,到底要不要拔?”“听说拔智齿很疼,能不能先吃药忍一忍?” 很多人被智齿反复发炎困扰,却在 “拔” 与 “忍” 之间纠结 —— 有人担心拔牙风险,有人觉得 “不疼就没事”,结果炎症反复加重,甚至影响邻牙健康。其实,智齿并非 “非拔不可”,但出现这 4 种情况时,及时拔除才是正确选择,硬扛反而会埋下更大隐患。
先搞懂:为什么智齿容易反复发炎?
智齿是口腔最后萌出的恒牙,通常在17-26 岁左右萌出。由于人类颌骨逐渐变小,智齿萌出空间常不足,容易出现 “阻生”(如倾斜、水平生长、只萌出一半)。阻生的智齿与牙龈之间会形成 “盲袋”,食物残渣和细菌容易堆积在里面,日常刷牙难以清洁,一旦身体抵抗力下降(如熬夜、感冒、吃辛辣食物),细菌就会大量繁殖,引发牙龈红肿、疼痛,甚至化脓,这就是 “智齿冠周炎”。反复发炎的核心原因,正是阻生智齿无法彻底清洁,导致炎症反复发作,而非 “上火” 或 “免疫力差”。
这4 种情况,智齿建议果断拔,别硬扛
并非所有智齿都要拔,但出现以下4 种情况时,不拔反而会加重问题,及时处理才能避免并发症:
1、反复发炎,一年发作 2 次以上
如果智齿每年至少发炎2 次,每次都要靠吃药、输液缓解,甚至影响睡眠和工作,建议直接拔除。反复发炎不仅会让牙龈反复受损,还可能导致炎症扩散,引发颌骨骨髓炎、面部间隙感染(如脸肿、发热)等严重问题。比如有人智齿发炎频繁,每次都肿到半边脸,最后发展成颌骨脓肿,不得不手术引流,反而比拔牙更遭罪。这类智齿就像 “定时炸弹”,不拔只会反复折磨,早拔早省心。
2、智齿阻生,顶坏邻牙
阻生的智齿(如倾斜生长、水平生长)会持续挤压前面的健康牙齿(第二磨牙),导致邻牙龋坏(蛀牙)、牙根吸收或牙周组织破坏。临床中常见这样的案例:患者没在意阻生智齿,直到邻牙出现疼痛,检查才发现邻牙已被智齿顶出龋洞,甚至牙根受损,此时不仅要拔智齿,还得治疗邻牙,额外增加痛苦和费用。如果拍片发现智齿阻生且贴近邻牙,哪怕暂时没发炎,也建议尽早拔除,避免邻牙无辜受损。
3、智齿本身龋坏或难以清洁
智齿位置靠后,日常刷牙很难刷到,即使没有阻生,也容易因清洁不到位引发龋坏。如果智齿已经出现蛀牙,且位置深、治疗难度大(医生操作空间有限),建议直接拔除—— 治疗智齿龋坏不仅效果难保证,还可能反复发炎,不如拔除更彻底。此外,有些智齿虽然萌出正常,但因位置靠后,长期清洁不佳导致牙周炎,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也建议拔除,避免炎症扩散。
4、引起其他口腔问题,或有潜在风险
除了上述情况,智齿若引发这些问题,也需要拔除:比如智齿周围形成囊肿或肿瘤(虽罕见,但长期阻生可能诱发);智齿导致咬合紊乱(如咬合时咬到牙龈,引发溃疡);女性备孕前,若智齿有反复发炎或阻生情况,建议提前拔除,避免孕期发炎无法用药,影响母婴健康。比如备孕女性若未拔隐患智齿,孕期激素变化可能诱发严重冠周炎,却不能随意用药,只能强忍疼痛,对自己和胎儿都不利。
拔智齿的常见误区,别被吓到
很多人不敢拔智齿,是被“拔牙很疼”“会伤神经” 等说法吓到,其实这些误区大可不必担心:
“拔牙很疼”:现在拔智齿会用局部麻醉,术中基本无痛,术后疼痛程度类似 “轻微牙痛”,多数人靠止痛药就能缓解,1-2 周就能恢复;
“会伤神经”:只有极少数靠近神经的阻生智齿有损伤神经的风险(如导致嘴唇麻木),但经验丰富的医生会通过拍片评估,制定安全方案,风险极低;
“拔了会影响咀嚼”:智齿对咀嚼功能的贡献很小,拔除后不会影响正常进食,反而能避免邻牙受损,保护口腔健康。
如果智齿反复发炎,或出现上述4 种情况,别再硬扛 —— 及时到正规医院口腔科检查,让医生根据智齿位置、形态制定拔除方案,才能彻底解决隐患。记住,智齿的 “忍” 不是坚强,而是对口腔健康的不负责,早发现早处理,才能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