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肿瘤标志物升高=癌症?别慌,看这3点

发布时间:2025-09-18 15:22:44

马红彩

河北省邢台市第九医院检验科

 

 

“体检发现癌胚抗原(CEA)升高,网上说这是癌症信号,我是不是得了癌症?” 拿到体检报告,看到 “肿瘤标志物” 后面跟着向上的箭头,很多人会瞬间陷入恐慌,甚至开始默默规划 “后事”。其实,肿瘤标志物只是反映肿瘤存在的 “参考信号”,并非 “确诊依据”,很多因素都会导致其升高,盲目将 “指标异常” 等同于 “癌症”,只会白白增加焦虑。学会从 “升高幅度、动态变化、结合症状”3 点判断,才能科学看待肿瘤标志物升高,避免自己吓自己。

 

第一点:看“升高幅度”,轻微升高多是 “良性因素”

肿瘤标志物的参考值是基于健康人群设定的范围,但并非“超过参考值就等于癌症”,升高幅度不同,意义天差地别。

轻微升高(超出参考值1-2 倍):大多与良性疾病或生理状态有关,而非癌症。比如:癌胚抗原(CEA)轻微升高,可能是近期有胃炎、肠炎、吸烟或服用某些药物;糖类抗原 125(CA125)升高,可能是女性处于月经期、有盆腔炎或卵巢囊肿;甲胎蛋白(AFP)轻度上升,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而非肝癌。曾有位患者体检时 CA125 比参考值高 1.5 倍,吓得以为是卵巢癌,进一步检查发现只是慢性盆腔炎,炎症控制后指标恢复正常。

明显升高(超出参考值3 倍以上):需警惕癌症可能,但仍不能确诊。比如 CA19-9(与胰腺癌、结直肠癌相关)明显升高,可能提示消化系统肿瘤,但也可能是严重的胰腺炎、胆管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显著升高,可能是前列腺癌,也可能是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这类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如 CT、超声、活检),但不能仅凭指标高就断定是癌症。

 

第二点:看“动态变化”,单次升高不如 “持续上升” 有意义

很多人只关注“单次指标升高”,却忽略了 “动态变化趋势”—— 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比单次数值更能反映身体状况。

单次升高后恢复正常:若第一次检查发现指标升高,调整生活习惯(如戒烟、控制炎症)后1-3 个月复查,指标恢复正常,多是良性因素导致的临时波动,无需担心。比如有人体检前熬夜、饮酒,导致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轻度升高,规律作息 1 个月后复查,指标回归参考值范围。

持续升高或逐步上升:若多次复查,指标持续高于参考值,或一次比一次高,癌症风险会显著增加,需尽快做针对性检查。比如一位患者连续3 次复查 CEA,数值从 5纳克/毫升(参考值 0-5)升至 12纳克/毫升,进一步做肠镜检查,确诊为早期结肠癌,及时手术治疗后治愈率达 90%。医生强调:单次升高可能是 “偶然”,持续上升才是 “危险信号”,切勿因单次异常就恐慌,也别因 “一次正常” 忽视后续随访。

 

第三点:看“是否有症状 + 其他检查结果”,孤立指标异常意义有限

肿瘤标志物不是“万能指标”,医生判断是否为癌症,会结合 “临床症状” 和 “其他检查” 综合评估,不会仅凭一个指标下结论。

无症状+ 其他检查正常:若只是肿瘤标志物升高,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且超声、CT、胃肠镜等检查未发现异常,癌症概率极低,多是良性因素导致。比如有人体检发现 CA72-4(与胃癌相关)轻度升高,但没有胃痛、反酸等症状,胃镜检查也正常,后续随访指标稳定,无需特殊处理。

有症状+ 其他检查异常:若指标升高的同时,出现癌症相关症状(如肺癌的咳嗽咯血、肝癌的腹痛黄疸、结直肠癌的便血腹泻),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可疑病灶,需高度警惕,尽快通过病理活检(取组织做病理分析)确诊。比如一位患者出现持续腹痛,CA19-9 明显升高,CT 发现胰腺有占位性病变,活检后确诊为胰腺癌,及时干预为治疗争取了时间。

 

拿到“肿瘤标志物升高” 的报告,先别慌着上网查 “癌症症状”,更别自行诊断。正确的做法是:将报告交给医生,结合升高幅度、动态变化、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 若医生认为无需进一步检查,按要求定期随访即可;若需要排查癌症,配合完成后续检查,早发现早干预,多数早期癌症治愈率都很高。记住,肿瘤标志物是 “预警信号”,不是 “定罪证据”,盲目恐慌不如科学就医,让专业判断帮你摆脱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