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09-18 15:22:56
牛晓青
高邑县中医院内科
“体检空腹血糖 6.5毫摩尔/升,比参考值高,是不是得了糖尿病?” 拿到体检报告,很多人看到 “血糖偏高” 就慌了神,甚至自行吃起降糖药。其实,一次血糖升高不等于糖尿病,可能是应激、饮食等因素引起的临时波动。大内科医生提醒:判断是否为糖尿病,关键看 “空腹血糖” 和 “糖化血红蛋白” 两个指标,结合数值和临床症状才能准确判断,避免过度焦虑或漏诊。
先理清:血糖高的3 种可能,不全是糖尿病
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是身体的能量来源,正常情况下会维持在一定范围(空腹3.9~6.1毫摩尔/升,餐后 2 小时<7.8毫摩尔/升)。血糖升高可能有三种情况,需区别对待:
生理性升高:比如体检前一天吃了大量甜食、熬夜、剧烈运动,或情绪紧张,都可能导致血糖暂时升高,去除诱因后血糖会恢复正常,这不是疾病;
糖尿病前期:血糖超过正常范围,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6.1~6.9毫摩尔/升,餐后 2 小时 7.8~11.0毫摩尔/升),此时身体处于 “糖调节受损” 状态,是糖尿病的 “预警信号”,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有可能逆转;
糖尿病:血糖持续升高,达到诊断标准,且可能伴随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需要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比如有人体检前一天晚上吃了蛋糕,第二天空腹血糖6.3毫摩尔/升,调整饮食后复查恢复正常,这就是生理性升高,无需担心。
关键指标1:空腹血糖,反映即时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 小时未进食(通常隔夜空腹)测得的血糖值,能直接反映身体基础血糖状态,是诊断糖尿病的 “第一道关卡”:
正常范围:3.9~6.1毫摩尔/升,说明身体糖代谢正常;
糖尿病前期:6.1~6.9毫摩尔/升,称为 “空腹血糖受损”,提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糖代谢开始出现问题;
糖尿病诊断值:≥7.0毫摩尔/升,若同时伴随 “三多一少” 症状,可确诊糖尿病;若无症状,需另一天复查空腹血糖,仍≥7.0毫摩尔/升 即可确诊。
需要注意:空腹血糖受前一天饮食、睡眠影响较大,单次升高不能确诊,需排除熬夜、感冒、服用激素等干扰因素。比如感冒发烧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血糖可能暂时升高,感冒痊愈后需重新检测。
关键指标2: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 3 个月平均血糖
如果说空腹血糖是“即时快照”,糖化血红蛋白就是 “3 个月录像”—— 它反映的是过去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单次饮食、运动影响,能更稳定地判断糖代谢情况:
正常范围:4%~6%,说明近 3 个月血糖整体控制良好;
糖尿病前期:6%~6.4%,提示这段时间血糖整体偏高,未来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糖尿病诊断值:≥6.5%,结合空腹血糖或临床症状,可辅助确诊糖尿病。
比如有人空腹血糖偶尔达到7.0毫摩尔/升,但糖化血红蛋白 5.8%,可能是单次应激导致;若空腹血糖 6.8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 6.6%,则提示近 3 个月血糖持续偏高,糖尿病风险较高,需进一步检查。
医生支招:不同情况,这样应对
发现血糖高后,无需恐慌,可根据两个指标的结果采取不同措施:
生理性升高: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少吃甜食、适度运动),1-2 周后复查,通常会恢复正常;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6.9毫摩尔/升 或糖化血红蛋白 6%~6.4%,此时无需吃药,通过 “饮食控制(减少精制糖、增加膳食纤维)+ 运动(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60% 的人可逆转回正常状态;
确诊糖尿病:若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6.5%,或伴随 “三多一少” 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同时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并发症。
提醒:这3 类人需定期监测,早发现早干预
糖尿病前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以下人群建议每年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40 岁以上,尤其是肥胖(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者;
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患病);
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或曾出现过血糖偏高。
血糖高不等于糖尿病,盲目吃药或过度焦虑反而有害健康。记住:结合空腹血糖看“即时状态”,糖化血红蛋白看 “长期趋势”,再配合医生判断,才能科学应对血糖问题。即使处于糖尿病前期,通过积极干预,也能有效避免发展为糖尿病,守护代谢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