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09-19 15:49:52
李赛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膝盖一疼就想换关节”“年纪大了只能换膝盖”——在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中,这样的误区并不少见。作为60岁以上人群致残的首要原因,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并非“一刀切”,而是遵循“阶梯化”原则,从保守治疗到手术干预逐步升级,保膝与换膝的选择,需结合病情严重程度科学判断。
第一步:早期病情,保守治疗是基础
当膝盖仅在上下楼梯、长时间走路后轻微酸痛,休息后可缓解,X光片未显示关节间隙明显狭窄时,无需考虑手术,通过保守治疗即可控制病情。
生活方式调整:减少爬楼、蹲跪、提重物等增加膝盖负担的动作,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对关节冲击小的运动,同时控制体重,每减重10公斤,膝关节压力可降低40%。
药物缓解症状:疼痛明显时,优先外用非甾体抗炎药膏,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若外用效果不佳,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
物理与康复治疗:通过超声波、热疗缓解关节炎症,同时在康复师指导下练习直腿抬高、靠墙静蹲,增强股四头肌力量,为膝盖“减压”。
第二步:中期病变,微创干预保关节
若保守治疗6个月后,膝盖疼痛加重,出现上下楼困难、关节弹响,X光片显示关节间隙轻度狭窄,但软骨未完全磨损,此时可选择微创保膝治疗,延缓关节置换时机。
关节腔注射:对于轻中度疼痛,可注射透明质酸钠,增加关节液润滑度,缓解摩擦疼痛;若合并关节内炎症积液,可短期注射糖皮质激素,快速控制炎症,但每年注射不超过3次,避免损伤软骨。
关节镜手术:通过微创切口置入关节镜,清理关节内游离体、增生滑膜,修复轻度磨损的软骨,尤其适合因关节内“小疙瘩”(游离体)导致的卡顿、弹响症状,术后1-2周即可恢复日常活动。
截骨矫形术:针对膝关节内外翻畸形(“O型腿”“X型腿”)患者,通过手术调整下肢力线,将压力从磨损的关节面转移到健康区域,比如内侧软骨磨损的“O型腿”患者,可进行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能恢复正常行走,延缓甚至避免换膝。
第三步:晚期重症,关节置换解难题
当膝盖持续剧痛,即使休息时也疼,无法站立、行走,X光片显示关节间隙完全消失、软骨彻底磨损,保守治疗和微创干预已无效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成为最终解决方案。
很多老人担心“换膝盖风险大、恢复慢”,但随着技术发展,现代人工膝关节假体使用寿命可达15~20年,手术成功率超过95%。手术通过替换磨损的关节面,重建正常关节功能,术后3个月左右即可恢复正常行走,甚至能完成散步、太极等轻度运动。
不过,关节置换并非“人人适宜”,患有严重心脏病、凝血功能障碍、局部皮肤感染的患者,需先控制基础疾病,再评估手术可行性。
关键提醒:避免两个治疗误区
误区一:疼了就忍,拖到晚期再治:早期膝骨关节炎若不及时干预,软骨磨损会加速,原本能通过保守治疗控制的病情,可能短短2~3年就发展到需换膝的程度,反而增加治疗难度。
误区二:盲目拒绝换膝,过度依赖保守治疗:当关节已严重磨损时,继续服用止痛药、贴膏药,不仅无法缓解疼痛,还可能掩盖病情,导致肌肉萎缩、关节畸形,错过最佳手术时机。
老年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核心是“对症选方案”——早期保膝靠保守,中期保膝靠微创,晚期换膝解重症。建议出现膝盖疼痛后,及时到骨科或关节外科就诊,通过X光、磁共振(MRI)明确病情阶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才能既不盲目挨刀,也不耽误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