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09-19 16:07:48
胡勇
垫江县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陈女士感冒后咳嗽了一个多月,咳到夜不能寐,吃多种止咳药无效,中医师为她辨证施治,提出中药汤剂+艾灸+针灸治疗方案,当晚咳嗽减轻,三天后明显好转。
咳嗽是常见健康问题,尤其是感冒后久咳不愈,是许多人面临的困扰。在治疗咳嗽方面,中医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强调整体观念,为患者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灵活搭配中药汤剂、针灸、艾灸,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如何看待咳嗽?
咳嗽是呼吸道问题,也是全身机能失调表现。中医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发生有关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涉及肺、脾、肝、肾等。
感冒后咳嗽一般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者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有自限性特点,但是部分患者存在症状顽固问题,发展为慢性咳嗽。
西医一般使用镇咳药、抗组胺药,一般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辨证施治,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良效。
辨证分型,三大疗法如何选择?
风寒咳嗽:痰稀色白,伴头痛、鼻塞、流清涕,适合艾灸,中药汤剂功效选择辛温解表。
风热咳嗽:痰黄黏稠,咽喉肿痛,伴发热。适合针灸,中药汤剂功效选择清热解毒。
阴虚咳嗽:干咳无痰或者痰少黏稠,喉痒声嘶。中药汤剂功效选择滋阴润肺,配合艾灸。
痰湿咳嗽:痰多色白,胸闷脘痞。中药汤剂功效选择健脾燥湿,配合针灸。
中药汤剂,辨证施治的核心
中医治咳嗽的核心手段是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治疗。比如:风寒咳嗽用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咳嗽用桑菊饮,燥邪伤肺咳嗽用桑杏汤等等,研究表明,中药汤剂辨证使用,可以有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总有效率高,整体在90%以上。
艾灸疗法,温通经络祛寒邪
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是艾灸,燃烧艾条,利用其温热刺激特定穴位,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治疗咳嗽过程中常用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能解表散寒)、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能宣肺止咳)、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能宽胸理气)。寒性咳嗽和虚性咳嗽特别适用艾灸,可以改善患者体质,增强免疫力,每次15~20分钟,注意患者局部皮肤红润即可。
升级版艾灸方式是药饼灸,先将特制中药粉加水搅拌,呈现为面团状,以纱布包裹平铺,在上面放置艾饼并点燃,发挥艾灸温热刺激作用,透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
针灸疗法,疏通经络调气机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以针灸方式调节患者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咳嗽治疗中常用穴位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中央,能宣肺止咳)、列缺穴(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能宣肺解表)、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能清肺泻热)。特色针法是脐针疗法,以脐为枢,可以对患者全身调和。脐又称“神阙”,“先天之本”,连接全身经络,针灸每天1次,严重情况下,可以每天2次,一疗程5~7天。
灵活搭配,三种疗法协同作战
急性期咳嗽:主要采用针灸和中药汤剂,针灸快速缓解咳嗽,中药汤剂从根本调理。
慢性咳嗽:主要采用艾灸和中药汤剂。艾灸温阳健脾,增强患者体质,配合中药汤剂,可以发挥长期调理作用。
虚性咳嗽:主要采用中药汤剂配合艾灸。
寒性咳嗽:主要采用艾灸配合中药汤剂。
治疗案例:一位女性患者,42岁,感冒后咳嗽3周,夜间加重,对睡眠造成了影响。口服桑菊饮加减,配合针刺大椎、肺俞、列缺穴,在背部膀胱经走罐,治疗1次后,当晚咳嗽减轻,3次后,咳嗽基本消失。
预防建议
为了预防咳嗽,需要增强体质,适当锻炼,注意保暖,避免感冒。春秋季节变化时,可对足三里、气海等穴位适当艾灸,增强免疫力。
中医治疗咳嗽过程中强调整体调理,标本兼治,灵活搭配中药汤剂、针灸和艾灸,体现中医“因人制宜”个体化治疗理念,能够为咳嗽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咳嗽原因复杂,如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或者患者伴有发热、胸痛、咯血等,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严重疾病发生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