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09-19 16:08:19
胡勇
垫江县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秋高气爽,天干物燥。季节更替导致很多人开始口干舌燥、皮肤干痒、咳嗽咽痛等,这是中医所说的“秋燥”表现。秋季养生,避“燥”为先,但是您知道吗?秋燥还分“温燥”和“凉燥”,其调理方法有很大不同,对症才能见效,否则有可能越调越糟。
何为秋燥?
中医提出,秋季主燥,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人体津液耗伤,出现阴津亏虚病变。肺为“娇脏”,主呼吸,与大气相通,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最易通过口鼻呼吸道、皮肤毛孔对人体造成侵袭,肺脏津液损伤,导致干燥症状出现。因此在秋季养生中,防燥润肺是重中之重。
同为“燥”,表现不同:温燥与凉燥如何区分?
秋燥包括温燥、凉燥,与秋季气候演变有关。初秋暑热未尽,气温尚高,燥与温热结合,对人体造成侵袭,多数为“温燥”,进入深秋,寒气渐浓,燥与寒邪结合,多数为“凉燥”。两者虽同属燥邪,但是其性质不同,调理方面要区别对待。
温燥:常见于初秋
温燥结合了燥与热,初秋时节,夏季余热未消,空气干燥,人体感受温燥之邪。温燥主要表现是轻微发热却明显怕风,出汗少,口干欲饮且喜冷饮,咽喉红肿干痛,咳嗽痰少而黏,甚至有干咳无痰情况,鼻干出血,皮肤干燥,舌质偏红,苔薄白而干或者薄黄。分析其核心特征,有“燥邪”的口干、鼻干、皮肤干,也有“热邪”的发热、咽痛、喜冷饮、舌红。
凉燥:常见于深秋
凉燥结合了燥与寒,深秋近冬,寒气袭来,人体感受凉燥之邪,像“干燥的凉气”。凉燥主要表现是恶寒重于发热,无汗,口干却不欲多饮,或者喜热饮,患者咽喉痒而不痛,咳嗽痰少稀薄,鼻塞流清涕,皮肤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而干。分析其核心特征,有“燥邪”的口干、皮肤干、干咳,有“寒邪”的怕冷、无汗、不渴、痰稀、流清涕。
对症调理,方可不踩坑
将温燥与凉燥分清后,调理方向也就明确了,温燥则需要采用润燥清热治疗原则,凉燥则需要采用温肺散寒治疗原则。
温燥的调理方案
调理原则是清肺润燥,生津止渴。患者宜多吃清热润肺、甘寒多汁的食物。推荐食材包括梨、荸荠、甘蔗、银耳、百合、莲藕、蜂蜜、鸭肉、豆腐等。食疗方可以选择为冰糖炖雪梨(梨1个去核,放入冰糖,隔水蒸熟),功效是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也可以选择为银耳百合羹(银耳、百合、冰糖同煮),功效是滋阴润燥。告知患者忌口,辛辣烧烤、油炸、温性热性的食物少吃,例如辣椒、花椒、生姜、羊肉等,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助热伤津。生活调护中,告知患者保证充足水分补充,适当饮用菊花茶、金银花茶等,适当使用加湿器,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湿润,情绪保持平和,避免急躁上火。
凉燥的调理方案
调理原则是温肺润燥,散寒止咳。患者宜多吃性偏温、能润燥散寒的食物。推荐食材包括杏仁、紫苏叶、生姜、核桃、豆制品、糯米等。食疗方可以选择为杏仁粥(甜杏仁研碎与粳米同煮),功效是润肺平喘,也可以选择为紫苏姜枣茶(紫苏叶、生姜、大枣煎水代茶饮),可以温散风寒,行气宽中,对于感受凉燥伴有胃部不适的患者来说,尤为适用。告知患者忌口,不进食生冷寒凉的食物和饮品,例如冰镇饮料、西瓜、苦瓜等,避免患者发生加重寒邪的情况。生活调护中,告知患者注意防寒保暖,衣物及时增添,尤其保护口鼻、颈部不受到凉风侵袭,可以使用热水泡脚到身体微微发热,驱散寒邪,告知患者适当完成舒缓户外运动,例如散步、太极拳,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御寒能力得以增强。
通用防燥小贴士
无论是温燥还是凉燥,根本均为“燥”,因此部分基础润燥方法通用:
朝盐晚蜜:晨起喝一杯淡盐水,晚上喝一杯温蜂蜜水,补充水分,帮助患者滋阴润燥。
充足睡眠:告知患者避免熬夜,要做到早睡早起,与自然收敛之气顺应,有助于患者津液收藏。
乐观心态:告知患者保持内心宁静、情绪乐观,避免患者因为悲秋情绪对肺气造成损伤。
秋季养生中不可人云亦云、盲目进补,首先需要辨别自己是哪一种疾病类型,是温燥还是凉燥,然后对症选择饮食、生活调理方案,事半功倍,安然度过“多事之秋”。如果患者的不适症状持续存在,没有明显好转,则及时就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完成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