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1-04 17:31:22
冯欣
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
“血压高一点没关系,没感觉就不用管”“吃了降压药,血压正常就可以停药了”——生活中,不少人对血压管理存在这样的误区。然而,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中风)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我国7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
血压为何与脑卒中“息息相关”?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就像水管里的水压——压力过高,水管容易破裂;血压过高,脑血管也会不堪重负。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发生两大变化:
一是脑血管硬化狭窄。高血压持续冲击血管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胆固醇等脂质沉积形成斑块,使血管变窄。
二是脑血管破裂出血。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壁变薄、变脆,形成微小动脉瘤。
不同人群,血压控制目标“不一样”
很多人以为“血压正常范围就是120/80mmHg”,但实际上,不同人群的血压控制目标存在差异,需根据年龄、是否有基础疾病等因素“个性化设定”:
1、普通健康人群(无基础疾病)
目标:将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以下(理想血压),至少不超过140/90mmHg(正常高值上限)。
2、高血压患者(未发生过脑卒中)
目标:一般需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若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以下,能更有效预防脑卒中。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老年高血压患者(65-79岁):血压控制目标为150/90mmHg以下,若身体状况良好、无明显不适,可降至140/90mmHg以下;
3、脑卒中高危人群(有糖尿病、高血脂、卒中家族史等)
目标:需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
这类人群脑血管本就更脆弱,如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血管病变,若血压控制不佳,脑卒中风险会比普通高血压患者高2-3倍。
日常血压管理:从“吃、动、药”三方面入手
科学管理血压,不是“只靠吃药”,而是需要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双管齐下”:
1、生活方式干预:血压管理的“基础”
低盐饮食,减少“隐形盐”: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盐摄入量≤5克(约一啤酒瓶盖)。除了炒菜少放盐,还要警惕“隐形盐”——咸菜、腊肉、酱油、味精、零食(如薯片、咸菜饼干)中都含有大量盐分,需尽量少吃。
规律运动,选对“运动方式”: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30分钟,能帮助降低血压5-10mmHg。注意避免剧烈运动。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²)应控制在18.5-23.9之间。肥胖会导致血管弹性下降,血压升高,减重5-10公斤,可使收缩压降低5-20mmHg。
2、药物治疗:血压控制的“关键”
降压药“不能随便吃”:确诊高血压后,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常见的有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
降压药“不能随便停”:很多患者觉得“血压正常就可以停药”,这是非常危险的。降压药的作用是控制血压,而非治愈高血压,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甚至出现“反跳性高血压”,大幅增加脑卒中风险。
定期监测,调整方案:高血压患者需定期测量血压,建议每天早晚各测1次,记录血压变化。若发现血压持续偏高或偏低,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高血压没有“特效药”,脑卒中血压管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坚持。无论是健康人群预防高血压,还是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都要记住:合理饮食、规律运动、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缺一不可。只有把血压稳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才能最大程度降低脑卒中风险,守护脑血管健康。毕竟,对血压的每一分用心,都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