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1-04 17:31:39
巩巧丽
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
“突然说话不清楚、一侧手脚动不了,是不是中风了?”生活中,不少人曾目睹或经历过这样的紧急场景。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是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原因,每12秒就有1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1人死于卒中。更令人揪心的是,卒中不仅致死率高,还会留下偏瘫、失语等终身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卒中识别:记住“FAST”口诀,1分钟初步判断
卒中发生时,大脑血管堵塞或破裂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每延迟1分钟治疗,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
F(Face面部):观察面部是否对称——让患者微笑,若一侧嘴角下垂、面部歪斜,可能是卒中信号。
A(Arm手臂):检查手臂是否无力——让患者抬起两侧手臂,若一侧手臂无力下垂、无法维持抬高姿势,需警惕。
S(Speech语言):留意语言是否异常——让患者说话,若出现说话含糊不清、用词错误(如把“吃饭”说成“吃水”),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要高度重视。
T(Time时间):一旦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立即拨打120!记住发病时间,因为医生需要根据发病时间判断是否适合溶栓、取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黄金治疗时间是发病后4.5小时内,错过这个时段,治疗效果会大幅下降。
卒中预防:揪出“高危因素”,从“源头”降低风险
卒中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约80%的卒中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预防。
可干预因素:重点控,效果好
可干预因素是预防卒中的“主战场”,涵盖生活习惯、基础疾病等多个方面,只要坚持管理,就能大幅降低风险:
管好基础疾病:血压、血糖、血脂“一个都不能少”
高血压:是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血压越高,风险越大。高血压患者需坚持服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避免擅自停药。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患者需通过饮食控制、运动、药物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会导致血管斑块形成,斑块脱落就可能堵塞脑血管。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从“吃、动、睡”入手
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少吃腌制食品;每周吃2-3次鱼类;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选择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每周至少运动5次,每次30分钟。
睡眠:避免熬夜,保证7-8小时睡眠:长期熬夜会导致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增加卒中风险。
警惕“隐形风险”:房颤、肥胖、打鼾也需关注
房颤(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无法正常收缩,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堵塞脑血管,导致卒中。
肥胖:体重指数≥28的肥胖人群,卒中风险会增加1.5倍。建议通过“饮食+运动”控制体重,将BMI控制在18.5-23.9之间。
特殊人群预防:针对性管理,筑牢“防护网”
不同人群的卒中风险不同,预防措施也需“个性化”:
老年人(65岁以上):除了控制基础疾病,还需定期做脑血管检查,每年至少1次;起床时遵循“3个3分钟”,避免体位性低血压诱发卒中。
孕妇、产后女性:孕期激素变化可能导致血液高凝,产后需适当活动,避免长期卧床;有高血压、子痫史的孕妇,需严格监测血压,遵医嘱用药。
卒中虽凶险,但并非“不治之症”——只要记住“FAST”口诀,能快速识别卒中信号;坚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就能从源头降低风险。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体检、遵医嘱治疗更是必不可少。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