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脑血管病后别等“后遗症”!早期康复治疗,为功能恢复抢时间

发布时间:2025-11-04 17:31:55

侯娇

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

 

 

“中风后半边身子动不了,是不是只能躺床上等恢复?”“刚做完脑血管手术,医生就让下床活动,会不会有风险?”不少脑血管病患者及家属,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事实上,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后,“养病”不等于“卧床不动”——早期康复治疗才是避免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让患者重新回归生活的关键。

 

早期康复:抓住“3-6个月黄金期”,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脑血管病发生后,大脑会启动“代偿机制”——未受损的脑组织会逐渐替代受损区域的功能,而这个过程在发病后3-6个月内最为活跃,被称为“康复黄金期”;若错过这个时段,功能恢复速度会明显减慢,甚至留下终身残疾。

 

早期康复核心内容:从“床上活动”到“生活自理”,分阶段推进

早期康复并非“盲目锻炼”,而是根据患者功能受损情况,分阶段制定个性化方案,重点围绕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吞咽功能三大核心展开:

1、肢体功能康复:先“被动”后“主动”,重建运动能力

脑血管病患者常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偏瘫),早期康复需从“保护关节、预防肌肉萎缩”开始:

床上被动训练(发病1-2周):若患者无法自主活动,家属或康复师需帮助其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活动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每个关节做屈伸、旋转动作,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主动辅助训练(发病2-4周):当患者肢体出现微弱力量,可进行主动辅助训练——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做抓握动作,或在康复师帮助下坐起、床边站立,增强肌肉力量。

主动训练(发病1个月后):若患者能独立站立,可进行行走训练、平衡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目标是让患者逐步实现生活自理。

2、语言功能康复:从“单字”到“句子”,唤醒语言能力

30%的脑血管病患者会出现语言障碍,早期康复需“循序渐进”:

发音训练:从简单元音、辅音开始,让患者跟着康复师模仿发音,每天2次,每次10-15分钟;也可通过吹蜡烛、吹气球等训练,增强口腔肌肉力量,改善发音清晰度。

3、吞咽功能康复:预防“呛咳误吸”,保障进食安全

部分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肺炎、营养不良。早期康复可通过“基础训练+进食指导”改善:

基础训练:做“鼓腮”“伸舌”“空吞咽”动作,每天3次,每次10分钟,增强咽喉部肌肉力量;也可通过冰棉签刺激咽喉部,提高吞咽反射灵敏度。

 

早期康复常见误区:避开这些“坑”,避免越练越糟

不少患者及家属在康复过程中,容易陷入误区,反而影响恢复效果,甚至引发风险:

误区1:“多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加重病情”:长期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血栓形成,反而延长恢复时间。只要病情稳定,早期轻微活动不仅安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误区2:“用力掰动患侧肢体,能‘掰直’僵硬关节”:强行掰动患侧肢体,可能损伤关节韧带,甚至导致骨折。正确做法是“轻柔被动活动”,动作幅度以患者无疼痛为宜。

误区3:“只练健侧,不练患侧”:过度依赖健侧肢体,会导致患侧肢体“用进废退”,加重功能障碍。康复需“健患结合”,在锻炼健侧的同时,重点训练患侧,逐步提高患侧功能。

 

脑血管病后的功能恢复,不是“靠时间等”,而是“靠科学练”。早期康复能最大限度减少后遗症,帮助患者重新站起来、开口说话、自主吃饭,甚至回归工作和社会。只要抓住“3-6个月黄金期”,遵循专业康复师指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多数患者都能实现“从卧床到生活自理”的跨越。记住:脑血管病后的每一次早期干预,都是在为未来的生活质量“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