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1-04 17:33:28
王世荣
灵寿县人民医院
拿到胃镜报告看到“萎缩性胃炎”,很多人会恐慌:“萎缩” 是不是胃功能衰退?会不会发展成胃癌?其实,萎缩性胃炎不等同于癌前病变,更不会必然癌变。医生提醒,分清两种情况科学应对,多数人无需焦虑。
先搞懂:什么是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像“保护屏障”,由上皮细胞、腺体构成,负责分泌胃液、消化食物。萎缩性胃炎即胃黏膜腺体 “萎缩”—— 数量减少、体积变小,导致胃黏膜变薄,部分可能出现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
其病因多样:最常见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细菌长期破坏胃黏膜引发慢性炎症,逐渐致腺体萎缩;其次是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饮酒、吃辛辣刺激或腌制食物,会加速腺体退化;年龄增长也会增加风险;少数与遗传、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关键区分:单纯萎缩vs 伴有 “癌前病变”,风险天差地别
很多人怕萎缩性胃炎,是因听说它是“癌前病变”。但医生强调,仅出现特定病理改变时,才需警惕癌变风险,具体分两种情况:
情况1:单纯性萎缩性胃炎 —— 风险低,多数可逆转
若胃镜报告为“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无 “肠上皮化生” 或 “异型增生”,就是 “单纯性萎缩性胃炎”。此时胃黏膜仅腺体数量减少,无细胞形态异常,癌变风险极低,轻度萎缩经干预甚至可逆转。
情况2: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 异型增生 —— 需警惕,属于 “癌前状态 / 病变”
若病理活检发现“肠上皮化生” 或 “异型增生”,则为 “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需高度重视,两者癌变风险和应对方式不同:
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细胞被肠道样细胞替代,是长期炎症后的“适应性改变”。多数为 “小肠型化生”,癌变风险低;少数 “大肠型化生” 风险较高。总体属 “癌前状态”,胃黏膜虽异常,但距离癌变还远,及时干预大多不会发展成癌症。
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更接近癌症的“癌前病变”,胃黏膜细胞形态明显异常、排列紊乱,但未突破黏膜层。按严重程度分 “轻、中、重”:轻度部分可逆转,中度需密切监测,重度癌变风险高,通常需内镜下治疗防进展。
拿到报告后,该做什么?医生给出3 点建议
面对报告,不慌但也不能忽视,医生建议按情况做好3 件事:
第一步:明确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萎缩性胃炎“主要元凶”,拿到报告后,先通过碳 13 / 碳 14 呼气试验、胃镜活检等查是否感染。若阳性,无论有无症状,都要在医生指导下 “根除治疗”。根除后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延缓甚至逆转部分胃黏膜萎缩和肠化。
第二步:根据病理结果,制定监测计划
不同病理类型复查频率不同,需遵医嘱:
单纯性萎缩性胃炎:无症状每1-2 年查一次胃镜;有症状可服用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缓解,同时每年查一次。
伴肠上皮化生:建议每年查一次胃镜,观察是否进展为异型增生。
伴轻度异型增生:每6-12 个月查一次;伴中度每 3-6 个月查一次;伴重度尽快内镜下治疗,术后定期复查。
第三步:坚持“养胃” 习惯,避免病情加重
无论哪种情况,生活方式干预都是基础,能延缓胃黏膜损伤、促进修复:
饮食调整:少吃腌制、熏烤、辛辣刺激、过冷过热食物,控盐;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护胃黏膜。
规律进餐: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不挨饿,减轻胃负担;吃饭细嚼慢咽,让食物充分消化,减少对胃黏膜刺激。
远离伤胃因素:戒烟戒酒,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保持心情舒畅,长期焦虑抑郁会影响胃功能,加重症状。
胃镜报告里的“萎缩性胃炎”,不是 “癌症判决书”,而是身体的 “预警信号”,提醒你关注胃健康。分清 “单纯萎缩” 和 “伴癌前病变”,做好幽门螺杆菌根除、定期监测和生活干预,就能控制病情、远离胃癌风险。对待萎缩性胃炎,“不恐慌、不忽视” 才是最科学的态度。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