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胸外科术后疼痛难忍?3个方法帮你缓解

发布时间:2025-11-04 17:35:45

张华

河北省人民医院

 

 

胸外科手术是治疗胸部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常让患者痛苦难熬。约75%的胸外科患者术后会出现中重度疼痛,30%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本文解析成因,提供3个缓解方案。

 

疼痛根源:多因素交织的"疼痛网络"

胸外科术后疼痛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手术创伤、医疗操作、生理反应共同构成的复杂网络:

手术创伤:胸腔镜微创技术仍需2-5cm切口,导致切口周围皮肤麻木或痛觉过敏。研究显示,微创手术疼痛强度较传统开胸手术降低40%,但仍有65%患者术后24小时内需要镇痛治疗。

医疗设备刺激:胸腔闭式引流管是术后疼痛的重要诱因。引流管对肋间神经的持续压迫,可使疼痛评分增加2-3分。拔管后患者疼痛评分平均下降1.8分。

生理反应链:咳嗽引发的胸廓肌肉收缩、体位变动导致的神经牵拉,会形成"疼痛-不敢咳嗽-分泌物潴留-肺部感染-疼痛加剧"的恶性循环。有效咳嗽训练可使患者排痰量增加3倍,降低20%的肺部感染风险。

 

科学镇痛:三阶梯方案精准施策

方案1:药物镇痛——遵循"三阶梯"原则

轻度疼痛(VAS 1-3分):首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需注意胃肠道保护,建议餐后服用,连续使用不超过5天。

中度疼痛(VAS 4-6分):采用弱阿片类药物。某研究显示,该方案可使70%患者疼痛控制在可耐受范围。

重度疼痛(VAS 7-10分):启用患者自控镇痛泵(PCA)。临床数据显示,PCA组患者24小时疼痛评分较肌注组降低2.3分,且药物用量减少30%。

用药贴士:

按时给药优于按需给药,维持血药浓度稳定

避免同时使用两种NSAIDs药物

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需定期评估便秘、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方案2:物理治疗——非药物干预显奇效

体位管理:术后6小时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可使膈肌下降2-3cm,减轻切口张力。某研究证实,该体位可使患者疼痛评分降低1.5分。

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5分钟,每日3次

激励式肺量计训练:通过吹气球锻炼呼吸肌,目标值达1500ml/次

咳嗽辅助:双手环抱切口,咳嗽时施加压力,减少胸廓震动

局部处理:

术后2周无感染时,可用40℃温毛巾热敷切口,每次15分钟

神经阻滞:术后24小时内行肋间神经阻滞,可使疼痛持续时间缩短40%

经皮电刺激(TENS):低频脉冲治疗,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方案3:康复管理——预防胜于治疗

1、早期活动:

术后6小时:床边坐立

术后24小时:床边站立

术后48小时:室内步行

某研究显示,早期活动组患者住院时间缩短2.3天,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60%

2、营养支持:

蛋白质摄入:1.2-1.5g/kg/d,优先选择鱼、蛋、乳清蛋白

维生素补充:维生素C 500mg/d,维生素B族促进神经修复

膳食纤维:每日25-30g,预防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

3、心理干预:

正念冥想:每日15分钟,降低焦虑水平

音乐疗法:选择60-80拍/分钟的古典音乐,可使疼痛阈值提高15%

疼痛日记:记录疼痛时间、强度、诱发因素,帮助医生调整方案

 

预警信号: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并发症:

疼痛突然加剧,伴胸闷、呼吸困难(可能为气胸或血胸)

切口红肿、渗液,体温>38.5℃(切口感染)

疼痛放射至肩背部,伴大汗淋漓(可能为心肌缺血)

镇痛药物效果显著下降(可能为神经损伤或粘连)

 

长期管理:预防慢性疼痛

10%-20%的胸外科患者会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PSP),其预防关键在于:

术后3个月内规范使用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

定期进行神经松动术,防止疤痕粘连

避免提重物(>5kg)及突然扭转动作

3个月进行疼痛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胸外科术后疼痛难以避免,但科学管理可控制90%患者疼痛。疼痛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及时干预提升舒适度,加速康复。与医疗团队制定个性化镇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