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乳腺超声:守护女性健康

发布时间:2025-11-04 17:36:55


柳亚楠

涉县善谷医院

 

在现代女性健康管理体系中,乳腺健康始终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作为早期发现乳腺疾病的关键手段,乳腺超声凭借其无创、安全、便捷等优势,成为守护女性乳腺健康的“隐形卫士”。然而,许多女性对这项检查仍存在认知误区,要么过度焦虑回避检查,要么忽视定期筛查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解读乳腺超声,让更多女性学会用科学手段守护自身健康。

 

乳腺超声:原理虽简,作用强大

乳腺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通过探头向乳腺组织发射高频声波,声波遇到不同组织界面时会产生反射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实时动态的图像。医生通过观察图像中乳腺结构、导管形态、血流分布等细节,判断是否存在肿块、结节、囊肿等异常病变,同时还能初步鉴别病变的良恶性。

与乳腺钼靶检查相比,乳腺超声具有明显优势:其一,无辐射伤害,即使是孕期、哺乳期女性也可安全进行,适合各年龄段女性反复筛查;其二,对乳腺组织密度较高的亚洲女性适应性更强,能清晰显示钼靶难以分辨的微小病灶;其三,可动态观察病灶活动度,还能检查腋窝淋巴结情况,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全面信息。不过,乳腺超声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直径小于5 毫米的微小钙化灶敏感性较低,临床中常需与钼靶检查联合使用,实现 “优势互补”。

 

不同人群,筛查建议各不同

乳腺超声并非“一刀切” 的检查项目,不同年龄段、不同风险等级的女性,筛查频率和方式存在差异。根据《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建议:

普通风险人群:20-39 岁女性每 1-2 年进行 1 次乳腺超声检查,无需常规进行钼靶检查;40 岁及以上女性建议每年同时进行乳腺超声和钼靶检查,若超声发现异常,需进一步行乳腺磁共振(MRI)检查明确诊断。

高风险人群:有乳腺癌家族史(一级亲属50 岁前患乳腺癌或卵巢癌、二级亲属中有 2 例及以上乳腺癌或卵巢癌病史)、既往乳腺不典型增生或小叶/ 导管原位癌病史、30 岁前胸部接受过放射治疗的女性,应提前至 30 岁开始筛查,每年进行 1 次乳腺超声联合 MRI 检查,必要时缩短筛查间隔。

此外,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的女性也需注意检查时机:月经期前后乳腺组织受激素影响易出现生理性增生,可能干扰检查结果,建议在月经结束后7-10 天进行检查;孕期女性若出现乳房肿块、疼痛等不适,应及时进行超声检查,避免因担忧辐射而延误病情。

 

检查前后,这些细节要注意

很多女性在进行乳腺超声检查时存在误区,导致检查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做好以下细节能让检查更准确:

检查前:无需空腹或憋尿,但应避免穿着连衣裙、紧身衣或佩戴金属饰品,选择宽松的分体衣物,方便暴露检查部位;检查前一天避免涂抹乳液、香水等护肤品,防止影响超声探头与皮肤的贴合度;若既往有乳腺检查报告或影像学资料,应随身携带,方便医生对比分析病情变化。

检查中:医生会在探头涂抹耦合剂,通过按压、滑动探头观察乳腺各象限情况,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压迫感,无需过度紧张,保持身体放松、配合医生调整体位即可;若检查中发现异常,医生可能会重点观察病灶区域,必要时测量病灶大小、记录血流信号,此时无需焦虑,待检查结束后听从医生专业解读。

检查后:擦去耦合剂即可正常生活,无需特殊护理;拿到检查报告后,不要仅凭“结节”“囊肿” 等字样自行判断病情,应及时咨询乳腺专科医生,结合临床症状、病史等综合评估。例如,乳腺囊肿多为良性病变,直径小于2 厘米且无不适症状时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而对于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伴有血流信号的实性结节,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

乳腺健康是女性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乳腺超声则是守护乳腺健康的重要工具。无论是20 岁的年轻女性,还是 50 岁的中年女性,都应根据自身情况,将乳腺超声纳入定期健康筛查计划,做到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