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1-04 17:38:43
王亚丽
武安市武安镇卫生院
在日常生活中,心脏骤停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突发状况,黄金抢救时间仅有 4-6 分钟。而心肺复苏(CPR)作为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关键急救手段,其正确操作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掌握心肺复苏的护理要点,不仅是医护人员的必备技能,也应成为每个普通人的常识,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了解心肺复苏的核心护理要点。
准确判断,把握急救先机
实施心肺复苏前,准确判断患者状态是首要步骤,决定是否启动急救流程。首先,快速确认现场环境安全,避免触电、火灾、交通危险等二次伤害威胁施救者与患者。随后,轻拍患者双肩并呼喊“你还好吗”,观察患者有无应答,若患者无回应,进一步判断呼吸与脉搏。判断呼吸时,将耳朵贴近患者口鼻,感受气流、观察胸部起伏,观察时间控制在5 - 10秒内,避免延误急救。判断脉搏优先触摸喉结外侧约2厘米处的颈动脉,用食指与中指轻按,同样在5 - 10秒内判断有无跳动。若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无脉搏”,立即呼叫周围人员拨打120,并寻找附近的体外除颤仪(AED),同时迅速开始心肺复苏。
规范操作,掌握核心步骤
胸外按压:奠定生命基础
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的核心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外力按压胸腔,模拟心脏跳动,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为重要器官输送氧气。操作时,需让患者平躺在坚硬的平面上,如地面、硬板床等,避免在柔软的床垫或沙发上进行,防止按压力量被缓冲,影响效果。
施救者需跪坐在患者身体一侧,保持上半身直立,双臂垂直于患者胸部。双手掌心向下交叠,十指相扣,下方手掌根部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位置,这是心脏的准确投影区域,能确保按压力量有效作用于心脏。按压时,利用上半身重量和手臂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深度需达到 5-6 厘米,按压频率保持在每分钟 100-120 次,按压与放松时间保持相等,放松时手掌根部不能离开患者胸部,避免按压位置偏移,同时让胸廓充分回弹,利于血液回流。
开放气道:保障气流通畅
心脏骤停患者常因舌后坠阻塞气道,导致后续人工呼吸无法有效输送氧气,因此开放气道是心肺复苏中不可或缺的步骤。首先,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其口腔内的异物和分泌物,如呕吐物、假牙、血块等,避免异物堵塞气道。随后,采用“仰头提颏法” 开放气道:一手放在患者前额,轻轻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患者下颌骨下方,将下颌向上抬起,使患者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此时气道可充分打开,为氧气输送创造条件。需注意,若怀疑患者有颈部损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情况,应避免使用 “仰头提颏法”,可采用 “托颌法”,双手分别放在患者两侧下颌角,轻轻将下颌向上托起,避免头部后仰导致颈部二次损伤。
人工呼吸:补充氧气供给
人工呼吸的目的是为患者肺部输送氧气,维持机体基本氧需求,与胸外按压配合形成完整的心肺复苏循环。进行人工呼吸前,需先捏住患者鼻翼,防止吹气时气体从鼻腔漏出。随后,施救者用自己的嘴唇完全包裹患者嘴唇,形成密闭空间,缓慢向内吹气,吹气时间控制在 1 秒以上,确保能看到患者胸部有明显起伏,证明气体已有效进入肺部。吹气结束后,松开捏住鼻翼的手,让患者胸部自然回落,排出肺部内的二氧化碳。每次人工呼吸的潮气量约为 500-600 毫升,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肺部损伤。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 30:2,即进行 30 次胸外按压后,实施 2 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环操作,直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意识、呼吸和脉搏。
心肺复苏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急救技能,每一个规范的操作步骤都可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掌握心肺复苏护理要点,不仅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守护,也是对自身能力的提升。希望通过本次科普,能让更多人了解并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在紧急时刻敢于出手、正确施救,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线。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