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孕期超声,安全透视宝宝“小窝”

发布时间:2025-11-04 17:39:48


张炜

大名县人民医院

 

对准妈妈而言,孕期最期待的时刻莫过于通过超声屏幕看见宝宝的第一次胎动、第一张小脸。作为孕期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超声就像一扇“透视窗”,能安全观察子宫内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却仍有不少家庭对其安全性、检查次数存在疑惑。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孕期超声的神秘面纱,读懂这份专属母婴的 “安全守护指南”。

 

超声检查:无辐射的“温柔观察”

很多准妈妈担心超声像X 光有辐射,实则二者原理不同。超声检查利用高频声波,通过探头向子宫发射信号,接收胎儿回声,经计算机处理成动态图像。此过程无电离辐射,不损伤胎儿细胞,全球医学研究证实规范的孕期超声检查对母婴安全无不良影响。

这种“温柔观察” 优势是实时动态,能看到胎儿心跳、肢体活动,清晰显示器官结构。比如孕早期排查宫外孕,超声可精准定位孕囊位置;孕中期筛查畸形,能细致观察胎儿心脏、脑部、脊柱等发育情况,如同给宝宝做 “全身健康体检”。

 

孕期超声“时间表”:不同阶段有不同重点

孕期超声并非“想做就做”,而是需要根据胎儿发育规律制定检查计划,通常分为 4-5 次关键检查,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监测重点:

6-8 周:确认 “小种子” 扎根情况

这是第一次超声检查,主要目的是确认宫内妊娠,排除宫外孕、葡萄胎等异常情况。医生会通过超声观察孕囊位置、数量(判断是否为双胞胎或多胞胎),并检测胎心搏动,确认胚胎是否存活。此时虽只能看到几毫米的小孕囊,但能让准妈妈第一时间确认“宝宝已安全安家”。

11-13+6 周:NT 筛查,早防先天疾病

这是孕期重要的“早筛关卡”,核心是测量胎儿颈部透明层(NT)的厚度。NT 是胎儿颈后部皮下积聚的液体,正常情况下厚度应小于 2.5 毫米,若增厚则可能提示唐氏综合征、心脏畸形等风险。此次检查还会结合超声评估胎儿鼻骨、静脉导管等指标,为后续产检提供重要参考。

20-24 周:大排畸,全面 “扫描” 器官

这是孕期最细致的超声检查,被称为“大排畸”。医生会通过三维或四维超声,对胎儿的头部、面部、脊柱、心脏、腹部、四肢等进行全面评估:排查脑积水、唇腭裂、脊柱裂、先天性心脏病、肠道畸形等结构异常。此时胎儿已发育出明显的器官形态,屏幕上甚至能看到宝宝吸吮手指、蹬腿的可爱动作,让家长直观感受到生命的成长。

28-32 周:补筛 + 评估生长发育

此次检查是对大排畸的补充,重点关注胎儿在孕中期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器官(如肺部、肾脏),同时监测胎儿的生长曲线—— 通过测量双顶径、腹围、股骨长等数据,计算胎儿体重,判断是否存在生长受限或巨大儿风险。此外,还会评估胎盘位置、羊水深度,排查胎盘早剥、羊水过多或过少等问题。

36 周后:分娩前的 “最后评估”

临近预产期,超声检查主要聚焦分娩相关指标:确认胎儿胎位(头位、臀位或横位),评估胎盘成熟度(判断是否能为胎儿持续供氧),测量羊水指数(避免羊水过少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同时估算胎儿体重,为医生制定分娩方案(顺产或剖宫产)提供依据。

 

孕期超声常见误区:这些“担心” 其实没必要

误区1:“超声做多了会伤害宝宝,能少做就少做”

有些准妈妈担心超声影响胎儿,拒绝复查。实际上,孕期超声检查次数依母婴健康状况而定,有先兆流产等异常时增加检查是必要防护,非过度医疗。在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按医学指南操作,无需担心安全。

误区2:“四维超声比二维更清楚,一定要选贵的”

很多家长认为四维超声“更高级”,盲目选高价检查。其实,二维超声是孕期超声核心,大排畸等关键检查靠二维图像;三维/四维超声让家长看到胎儿外貌,诊断准确性与二维无本质差异。是否做三维/四维应听医生建议,而非只追求“可视化效果”。

 

从第一次确认宫内妊娠,到分娩前评估胎位,孕期超声就像一位“无声的守护者”,用安全无辐射的方式记录着胎儿的每一步成长。对妈妈们而言,按时完成每一次超声检查,不仅是对宝宝健康的负责,更是见证新生命孕育的珍贵过程。